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見證絲路輝煌的“鎏金銅蠶”

2020-05-08 09:04:48  來源:陜西日報  


[摘要]“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鎏金銅蠶。 記者 李衛攝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開篇就提到了“鎏金銅蠶”,點明了絲綢之路的起源,這枚“鎏金銅蠶”一下驚艷了世界,成為陜西“網紅”。

  “鎏金銅蠶”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征和歷史物證,歷經2000多年風雨,仍帶給我們關于絲綢之路的種種珍貴歷史信息。

  鎏金銅蠶

  年齡:2000余歲

  職稱: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漢代

  籍貫: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

  戶籍登記時間:1984年

  現住址:陜西歷史博物館

  4月22日,記者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在古代文明第二展廳,這枚“鎏金銅蠶”正靜靜地躺在展柜中,許多觀眾圍著展柜細細觀看。

  “鎏金銅蠶”造型逼真,共有9個腹節,胸足、腹足、尾足都惟妙惟肖,尤其蠶頭向上翹起,呈吐絲狀,異常生動。

  “鎏金銅蠶” 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唯一一枚鎏金蠶,彌足珍貴。它為何出世于石泉縣?它與絲綢之路又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系?讓我們一起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農民沙坑淘出“國寶”

  1984年,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村農民譚福全在池河水中淘金時,發現一條金光燦燦的金蠶,周圍還伴有若干五銖錢。金蠶通長5.6厘米,胸圍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個腹節,呈昂首吐絲狀,體態逼真,后經專家鑒定為漢代“鎏金銅蠶”,是西漢時皇帝褒獎蠶桑生產的御賜獎品,非常珍貴。

  發現“鎏金銅蠶”的譚福全于1937年出生在池河鎮譚家灣村,年輕時曾在漢陰縣楊家壩農場務工,做過文書和會計,1963年回家結婚后長期從事蠶桑養殖,2000年不幸患病去世。

  據譚福全的妻子付遠香回憶,譚福全是個勤快人,農忙種植莊稼、興桑養蠶,農閑時節經常帶著孩子和其他村民一道在河邊淘金,貼補家用,至今家里還保留著淘出“鎏金銅蠶”的工具。

  1984年冬閑的一天,譚福全帶領長子、二女、三女,在池河岸邊挖了一個兩米多深的“金窩子”淘取沙金,后來在沙坑里發現了一枚和真蠶大小一樣的金蠶。當時一家人都很高興,視若珍寶,還專門做了個木匣子,用紅布包裹,小心收藏。

  “我們家淘了個金蠶,鄉里鄉親都來看稀奇。”付遠香回憶,后來縣上領導聞訊也來查看了金蠶,并承諾將聯系省上專家來鑒定是不是文物。譚福全二話沒說,當即表示,如果金蠶是文物,就捐獻給國家。

  之后幾天,很多聽到消息的人都慕名前來觀賞這條金蠶,甚至還有人出價8000元要收購,這事讓譚福全非常忐忑,他索性從親戚那里借來50元錢當路費,懷揣金蠶搭車趕往西安,將金蠶捐獻給了當時的陜西省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得知譚福全借錢做路費時,博物館領導特意為其添夠了回家的路費。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拿到金屬蠶后,發現這枚金屬蠶為紅銅鑄造,鎏金。經過北京的考古專家鑒定,這是一枚漢朝時期的“鎏金銅蠶”,彌足珍貴,屬于國家一級文物。

  2018年6月16日,“絲路遺風暨寶貝回家文物精品展”在安康博物館開幕,陜西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強躍在開幕式上為 “鎏金銅蠶”送交人譚福全的女兒譚可菊頒發了“陜西歷史博物館榮譽館員”證書,深切表達對譚福全一家人捐獻國寶的敬意。

  游客在聚精會神觀看“鎏金銅蠶”。 資料照片 李衛攝

  “鎏金銅蠶”填補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

  譚福全不知道,他無意間發現上交的“鎏金銅蠶”填補了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典籍中,一直就有關于金蠶的記載。比如晉代陸翙的《鄴中記》就記載:永嘉末年,齊桓公的墓中發現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不可勝數。此外,南朝時期梁任昉在《述異記》中記載了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余雙。北宋李昉編纂的《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里“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但是,這些書籍中提到的金蠶并沒有流傳于世。直到譚福全挖出了這枚漢代“鎏金銅蠶”,史書記載的金蠶才終于有了實物佐證。

  從“春蠶到死絲方盡”到“辛勤得繭不盈筐”,小小春蠶食葉而吐絲,絲盡而化蛹成蛾,這一唯美傷感的意象也使蠶一直為古今詩人們所吟誦。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蠶是豐盈潤物、執著奉獻的象征,也是羽化重生的象征。陜西歷史博物館博管部副主任賀達炘介紹,蠶代表著多種意象,這件文物可能是陪葬品,寓意重生,也可能用于祈禱和慶祝蠶桑豐收。

  安康石泉養蠶業自古就很興盛。據《石泉縣志》記載,漢代時此地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艷,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致。

  相傳,張騫出使西域13年歸來后,受到漢武帝的嘉賞,特準他回現在的陜西漢中老家省親。途中,張騫看到池河遍地都種植著桑麻,村里隨處可見紡織作坊。省親結束后,張騫把省親途中所經之地養蠶織絲、安居樂業的見聞上報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聽后龍顏大悅,張騫趁機在朝廷上提出要獎勵興桑養蠶者。漢武帝隨即下令朝廷鑄造“鎏金銅蠶”,獎勵給養蠶紡織大戶。

  專家研究了安康的地理位置,認為這里可能是長安絲綢的重要來源之一。隨著西域“北方絲綢之路”的拓展和西南“南方絲綢之路”的開辟,我們的祖先利用在秦巴之間通往長安的子午古道,將這里的蠶絲、絲綢及桑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游客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觀看絲綢之路示意圖。 記者 李衛攝

  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實物見證

  提起石泉,人們不禁會聯想到唐代詩人王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石泉建縣于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25年),因“城南石隙多泉,泉水清冽,徑流不息”而得名石泉。這里濕潤溫和的自然氣候和多山少田的地理條件,使它自古以來就成為中國重要的蠶桑基地。

  石泉縣興桑養蠶的歷史起源于西周時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至秦漢時期,石泉所在的漢江一帶已經是“桑柘遍地、絲帛盈市”。

  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副部長姜濤向記者介紹,歷史上石泉縣境內的子午古道和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是相通相連的。子午古道南起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北至西安市子午鎮西的子午谷,途經子午關、秦嶺梁、月河、池河鎮等地。通過這條秦嶺南北相通的古道,石泉及漢江流域的蠶絲等物品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再從長安經絲綢之路,直達西歐。可以說,貫穿石泉南北的子午古道,是石泉絲綢運往長安并遠銷西域的商路命脈。

  “鎏金銅蠶”的發現,說明石泉地區在漢代的養蠶活動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這件小巧的器物可以說是漢代絲綢業和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實物見證,同時也體現了絲綢在中國古代中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石泉縣作為“鎏金銅蠶”的出土地,后來養蠶業進一步發展,出產的絲綢遠銷國外,延續著絲綢之路上中西方貿易友好往來的盛景。

  現如今,石泉依然是西北地區蠶桑大縣,也仍然延續著傳統的蠶桑民俗活動,保留著開蠶門、祭蠶神等風俗,是中國蠶桑之鄉。全縣現有桑園面積7萬多畝,其中優質桑園5萬多畝,養蠶農戶近萬戶。2019年全縣蠶桑產業總產值超過16億元。石泉蠶桑已形成制種、養蠶、烘繭、繅絲、織綢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條,展現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石泉產的蠶絲以色澤鮮潤、軟亮輕柔、質地精良而聞名海內外,被授予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編輯: 意楊

相關熱詞: 鎏金銅蠶 絲綢之路 歷史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