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元宵,皓月當空,家長會把一年里留下來的廢舊刷把和笤帚,拿出來交給孩子。然后,孩子們以自然村為單位,集中到野外田地里,燃起熊熊篝火。孩子們把刷把和笤帚在篝火里燃著,再使勁地拋向空中,一邊拋一邊高喊“:十五晚上拋火把,一拋一掛啦!”
□ 張新文
兒時在農村,過年的時候往往大雪封門,天寒地凍,屋檐下掛起了長長的冰錐。白天,母親會把晶瑩剔透的糯米放在水缸里泡;晚上,則把糯米撈到竹籃里,用繩子吊在室外的樹上凍。如此反復一個禮拜,也就快到元宵節了。經過一泡一凍的糯米,再用石磨磨成元宵面,這樣做出的元宵無論外觀還是口感,在如今的超市里怕是找不到的。
在我們那兒,元宵餡用的是自己家熬制的紅薯糖,紅薯糖的優點是融化時成呈黏稠流體狀,遠比如今顆粒狀的甘蔗糖口感好得多。母親不識字,她習慣把元宵包得有大有小,說元宵節圖的就是團圓,元宵就像一家人,“有大有小”就是有大人也有孩子的意思。當我家第一碗元宵出鍋的時候,母親會囑咐我給隔壁五保戶孫大爺端過去,年年如此。多年來母親的這一舉動,也一直在提醒我們:善事無關大小,皆在默默凡事間。
那時鄉村落后,有廣播沒有電視,村民的娛樂活動少之又少。元宵節除了吃元宵,最難忘的就是拋火把和打悠。
吃完元宵,皓月當空,家長會把一年里留下來的廢舊刷把和笤帚,拿出來交給孩子。然后,孩子們以自然村為單位,集中到野外田地里,燃起熊熊篝火。孩子們把刷把和笤帚在篝火里燃著,再使勁地拋向空中,一邊拋一邊高喊:“十五晚上拋火把,一拋一掛啦!”(掛啦:方言,一大沓錢)這也許與古人新年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有關。土地上,篝火映紅了孩子們樸實純真的笑臉;天空中,紅紅的火把歡快地跳躍在溶溶的月色里……
打悠就是蕩秋千,是全村老少一個都不能少的集體活動。據說,十五晚上打悠能驅邪避災,保佑每位打悠者一年不會腰酸背痛腿抽筋。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