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延安精神,塑造了我的靈魂

2023-08-21 09:22:44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摘要] 我是伴隨新中國成長的一代,對黨、對新中國有著特別的感情,對中國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延安,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詩句中描繪的場景,我一直念茲在茲縈繞心頭……...

  □ 張書省

  我是伴隨新中國成長的一代,對黨、對新中國有著特別的感情,對中國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延安,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詩句中描繪的場景,我一直念茲在茲縈繞心頭……

  1972年夏,我隨西北大學600多名工農兵學員和西安10多所高校的幾千名師生,背著鋪蓋卷踏上了步行奔赴延安的旅程。風餐露宿,野炊跋涉,艱難夜行。當我們終于看到高聳的寶塔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一邊哭喊著“延安”“寶塔山”,一邊發瘋似的向前奔跑。摟定寶塔山的夢想實現了!年輕的心真是高興、激動,感到熱血沸騰。

  夢中的寶塔山,夢中的延河水,夢中的土窯洞,夢中的小米飯,在那一刻全部變成了現實。登鳳凰山,走王家坪,上楊家嶺,訪棗園延園,在黨的七大會址學習“實事求是”,在張思德墓前朗誦《為人民服務》,在毛主席和斯特朗談話的石桌前領悟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在四八烈士陵園重溫“無數革命先烈在我們前頭英勇地犧牲了……”的愛國情懷。其間,我們還到魯藝舊址,追憶當年全國各地文藝青年和藝術人才奔赴延安的盛況,又去橋兒溝尋覓《白毛女》《兄妹開荒》的演出舊址,耳畔始終鳴響著《黃河大合唱》的震天歌聲。

  返回西安途中,我們在南泥灣住了兩晚,實地感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當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大規模“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之連年的自然災害和非生產人員的大量增加,陜甘寧邊區出現了空前嚴重的物質困難。在毛主席的親自發動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陜甘寧邊區迅速開展起來。王震將軍率領三五九旅奉命開進南泥灣開荒種地。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昔日荒草叢生、沼澤遍地的“爛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也從一句偉大的口號,變成了活生生的教材。同學們一遍又一遍地高唱著《南泥灣》,人人心潮激蕩、個個熱淚盈眶!

  兩年實習結束,我被分配到延安軍分區,下派到富縣直羅鎮工作。這是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進入陜北后打的第一個漂亮仗——“直羅鎮戰役”的地方,是被毛主席肯定為“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的地方。那段時間,每天去當地住戶家吃派飯時,我都要詢問當年直羅鎮戰役的所見所聞、細枝末節,他們講述的每一段紅軍戰士的英雄事跡,都讓人肅然起敬。一有空閑,我就去爬小鎮北邊的山頭,來到直羅鎮戰役烈士紀念碑下,心祭烈士驚天英魂,感懷烈士偉績功勛。我還曾幾次到毛主席當年指揮直羅鎮戰役的指揮部舊址景仰、聯想、思考。

  后來,我返回學校當老師,成了班主任。我又帶領同學們到延安參觀遺址、勞動學習,聆聽老革命、老英雄作報告。勞動英雄楊步浩給我們講他拼命耕作、多產豐收的事,講他去毛主席、朱總司令菜地幫忙的事,講他帶上小米去中南海看望毛主席、朱總司令、周總理的事。號稱“氣死牛”的邊區英雄郝樹才給我們講,他在戰斗中肚子被打破腸子流出來,又忍痛把腸子塞進肚子用腰帶一裹綁再繼續戰斗的故事,講他在南泥灣開荒翻地,和一頭耕牛比賽,把耕牛累趴下的故事……很多學生聽紅了眼睛。

  那些年,我經常去延安,登上寶塔山,佇立延河邊,看延水潺潺,聽延安的新發展故事。每次都有新收獲,讓自己對中國革命的艱苦卓絕之路有了更深的了解,對中國共產黨的英明偉大有了更深刻的認同,更加堅定自己永遠跟黨走,永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心和決心。

  再后來,我被調到陜西省電視臺做記者,去延安的機會更多,有時甚至一年要去好幾次,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除了寶塔山,又登清涼山,參觀延安《解放日報》和新華廣播電臺舊址,學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革命精神和敬業精神,學習他們忠誠于黨的新聞事業的堅定執著和慎微細致。也讓我對自己要求更嚴,時刻警醒自己,做電視工作,對每一個畫面和聲音負責;寫文字,推敲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匯,乃至每一個標點符號。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延安不斷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寶塔山的山根被砌上石塊防洪,登塔的路從土路沙石變成水泥路、臺階路,塔下的綠化一年比一年美觀漂亮。延安城里隔河相望的王家坪,河上修起了一座美觀的新大橋,宏偉輝煌的延安革命紀念館拔地而起,游人如織。紀念館展廳總在美化,展品不斷增加,看著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仰望毛主席、朱總司令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偉岸身影,總會讓人熱血澎湃、熱淚盈眶。

  除了日常報道延安之外,1994年冬,我和其他記者專門到延長縣采訪拍攝了國家教育部表彰的下西渠村小學教師王思明艱苦辦學的先進事跡。王思明是全國勞模,也是全國教育系統當年樹立的典型,我們拍攝的電視專題片《為了娃兒們的明天》獲得了當年度的中國教育新聞獎一等獎和陜西新聞獎一等獎。

  1998年,我和記者到延川縣的劉馬家圪塔村采訪拍攝《秀美山川從這里起步》電視專題新聞,講述在幾千畝土地上退耕還林還草,3年間治理14000多畝塬崄土坡,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模范事跡。新聞播出后,在陜西、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2000年,我又到吳旗(2005年改名吳起)縣采訪退耕還林先進事跡。當時,吳旗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森林植被已達70%的地方,是衛星地圖上中國北方由黃變綠最突出的板塊。站在紅旗山上,俯瞰這個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和陜北紅軍會師的革命圣地,我不斷地回想,當初十萬工農紅軍到達陜北時只剩幾千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革命初期的歲月是何等艱苦卓絕、九死一生。我們采拍的電視新聞系列報道《綠水青山新吳旗》,后來被評為2001年度陜西新聞獎一等獎、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我有幸多次獲獎,并被評為陜西省十佳新聞工作者和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成為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高級記者、優秀黨員,這固然離不開自己的不斷努力,但我心里很清楚,沒有黨的教育和培養,這些成績是不可能取得的。延安精神的學習熏陶和潛移默化,更是注入了我的血肉,塑造了我的靈魂。

  我在《新聞規行矩步和隨“新”所欲》文集的跋中寫到,新聞人第一要愛國,第二要敬業。要愛國愛人民,特別要熱愛大多數處于中間狀態的老百姓,要熱愛和同情處于社會底層的相對貧困弱勢的群體,要具備吃苦精神和獻身精神,具備一種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即使面臨危險,面臨犧牲也在所不辭。

  我們這代伴隨著新中國成長的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尤其是絕大多數在黨旗下宣過誓的共產黨員更是身體力行的典范。延安精神,正是我們共產黨人堅定信念、無畏犧牲、艱苦奮斗、永遠向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境界。

  延安啊,偉大的延安,新中國的搖籃!

  延安啊,偉大的延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從這兒起步!

  延安情懷,延安精神,早已在我的生命歷程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我把黨和人民的利益視作自己的崇高使命,我把黨的新聞事業視作自己至高無上的事業,用心血澆灌、用生命實踐、用成果兌現。延安深情,塑我魂靈!

編輯: 張潔

相關熱詞: 延安精神 靈魂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