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慶萍
報紙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新聞媒介,自古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和變革。古代官報是中國古代媒體的一部分,在政治、文化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中國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共同探討一下古代官報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最早的報紙叫“邸報”,起源于西漢,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漢代,各郡都在京師設“邸”,即京城長安設置的辦事機構,類似于今天的各省駐京新聞機構,負責傳達朝廷各種消息。信息寫在竹簡、布帛上,被稱為“邸報”。邸報是官方報紙,主要供官員閱讀。后張貼于宮門,公諸傳抄,故“邸報”又稱“宮門抄”“轅門抄”,實際上就是最早的新聞發布方式。
唐玄宗開元年間,朝廷發行了《開元雜報》的官方邸報,主要刊載皇帝行蹤和朝中各種事件及重要信息。當時的邸報本身并無報名,因其在開元年間發行,后人便稱其為《開元雜報》。有記載,《開元雜報》“系日條事”,即每天都有,分條報道,類似現代報紙的要聞簡報集納。還有記載,其刊全文共500余字。當然,《開元雜報》不像如今的報紙,有固定的報頭。隨著唐代印刷業的逐步發展,信息溝通較前流暢,邸報加以規范,設專業投遞部門。送報紙時,郵差騎著系了鈴鐺的快馬,聽到鈴聲,行人馬上就得讓路。
到了宋朝,邸報的發布受朝廷嚴密控制,管理更加嚴格。宋真宗咸平二年,制定了“定本”制度,即進奏院將編好的官報樣本,送樞密院審查,經審查批準后的“樣本”為“定本”。進奏院必須以“定本”為依據,不得擅自更改,然后向各地抄發。《朝野類要》載:“朝報,日出事宜也。每日門下后省編定,請給事判報,方行下都進奏院,報行天下。”宋朝的“邸報”大部分都是手抄形式傳播,有少部分使用雕版印刷。宋代報紙稱謂頗多,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邸報”為通用的稱呼。其內容主要是皇帝詔書命令、起居言行、朝廷法令公報、官吏任命賞罰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報。
在宋朝,新聞業開始出現新景象,我國最早的民間報紙“小報”誕生了。小報內容比邸報豐富得多,大到皇帝的諭旨詔令、朝廷大臣的奏議、臺諫、邊疆戰事,小到某個官員被皇帝召見、某人被罷官、某人升官之類的朝廷動態,小報上都能看到,而且很多信息是邸報不能報道的。
元朝統治者為蒙古貴族,崇尚武力,多不習漢文,這一時期的“邸報”自然就中斷了。
明代朝廷辦報制度及邸報內容,與宋代大體相同。明中葉以前的邸報,基本采用手抄形式傳播。崇禎十一年后,普遍采用活字印刷,這是歷史上新聞傳播技術的一大進步。
清代邸報普遍沿用活字印刷,因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質量不佳,有的字體歪斜、墨色漫漶,校對也不夠精確,錯字較多。但因內容新穎,依然受眾人熱捧。西方印刷術興起后,遂改用鉛字印刷。辦報制度上,清朝前期得以沿襲,官報也得到了延續。到了清朝末年,通過官書局等機構,創辦了一批政府官報,主要有《政治官報》《官書局報》等。雍正年間,邸報正式停止發行。
古代的官報,記錄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朝廷要務及社會發展和狀態,不僅是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現代媒介迅猛發展的基石。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