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因其地形原因,部分山區因低溫、干旱、貧瘠等因素限制了農業發展,使得農膜使用技術特別是地膜覆蓋技術在商洛推廣應用很廣。據調查,2022年商洛市地膜覆蓋種植面積達27.83萬畝。雖然農膜使用能夠提高地溫、保水、保土、保肥、滅草、防病蟲、防旱抗澇,改進近地面光熱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等多項功能,但是也造成了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
"目前我市使用的農膜大多是難分解的塑料制品,一方面可以使得商洛實現大幅度的持續高產穩產,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爛的廢舊殘留農膜,污染了土壤和人居環境。"商洛市農業局副局長、市政協委員葉赟對農村地膜問題出現原因解釋道。
記者問及地膜其他危害,葉赟繼續說:"地膜不能有效回收,還會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影響了我市提出的農村景觀化目標的實現,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
記者就地膜回收難問題,采訪市植保植檢站正高級農藝師鄭小慧時,鄭小慧委員表示:"其實好多時候不是群眾故意的不能回收地膜,而是確實存在著群眾對于地膜危害認識不足,并且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農膜環境方面的法規及農膜土壤殘留標準的監管的兩方面問題。"
據鄭小慧的調研,部分農戶對殘膜的環境管理意識淡薄,不能深刻意識到地膜的危害,且由于當前我國監管法律暫時缺位,造成了很多時候農村地膜問題處于放任自流的揪心狀態,普遍的"看天吃飯",僅僅依靠自然降解。
小小一張地膜既能改善商洛地形困境,讓農民實現增收創收,也能讓商洛這一方青山綠水受到嚴重污染。當前的商洛廢棄地膜僅憑借自然是不可能降解的,關鍵還得要做好地膜回收這個大課題,解決之法還得從人為干預地膜做起。
據悉在葉赟、鄭小慧和馮文萍三位委員提交的《關于加強商洛市農村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減少面源污染的建議》中,三位委員就如何解答地膜回收問題,提出了科學的"參考答案"。
三位委員因勢利導的建議,要加強宣傳教育,建立全市農膜殘留監測數據庫和回收利用監測體系。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覺性。同時,結合具體因素合理設置農殘膜監測網點,在全面掌握商洛市農田地膜、設施棚膜等農膜殘留和污染情況下,為全市甚至全省農膜污染防控及綜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還要加強對農膜回收、利用等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減緩棚膜的老化,提高利用率。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使地膜仍保持較好的韌性,提高殘膜回收率。制定殘膜殘留量標準并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嚴禁不符合標準的農膜銷售和使用。同時,要制定必要的農田殘膜留量標準和殘膜留量超標準收費標準,使農田地膜污染早日納入法制管理軌道。
針對加大群眾回收地膜積極性問題,三位委員建議,要加快制定有關回收利用農殘膜的經濟政策。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企業的發展。特別要統籌安排設立鄉村農殘膜回收點,促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的開展。
相信在三位委員嚴謹調研和科學建議下,商洛市地膜回收事業會更加順利,群眾回收積極性會大大加強。在政府、群眾和委員多方協助加力下農村農業發展更加可持續,商洛鄉村環境更加宜居,商洛這一方山山水水會更青更綠更美。(記者 王斌 通訊員 戴寒興)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