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技術創新空前活躍,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互聯網給人們的出行、購物、社交、娛樂、就醫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有一個群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整體數字技能水平不高,難以充分享受到數字進步帶來的便捷,這個群體就是我們身邊的老年人。
“我們不太會用智能手機,一是怕操作復雜學不會,二是怕沒人教、被年輕人嫌棄。”這是大多數老年人的心聲。在數字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學不懂、沒人教不僅影響著老年群體的生活便捷,也在大多數老年人的心里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如何盡快提升老年群體的數字技術使用能力,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幸福感,是我們當下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涉及人口老齡化的部分提及如下,“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從規劃中我們可以得知,除了社會經濟發展面臨新挑戰之外,老齡化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也使社會不可回避地需要進行適老化改造,創造一個適老型社會勢在必行。
數字化是老年人的可選項,但不應是強制項。對于社會管理者與各行各業的開發者而言,政策與技術的發布理應考慮多元需求。餐廳保留紙質點菜單、醫院保留人工掛號處、自動售賣機保留現金支付功能……適當保留“傳統路徑”,留住的是對老年人的關愛與溫情,開辟的是一條更具人文氣息的數字化道路。
此外,還應為他們學習掌握新技術提供條件、營造氛圍。在老年大學開辟課程、在社區舉辦公益活動、在家庭內部“小手牽大手”,當我們在主觀上重視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在行動上耐心引導幫助,在情感上多多鼓勵,許多購票難、看病難之類的小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每一個暫時的“掉隊者”便能逐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共同感受技術發展帶來的時代紅利。
讓老年人適應數字化生活,提升科技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社會的一份責任,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社會各界應當共同努力,用心為老年群體與數字生活之間搭起一座“愛心橋”。(孫璐瑩)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