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核心力量。充分發揮陜西科技優勢、區位優勢和創新優勢,加快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于匯聚世界一流人才、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存 在 問 題
(一)主導產業面臨“卡脖子”技術問題。能源化工是支柱產業,但省內研發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大部分來自省外研究機構。制造業整體創新研發能力偏弱,集成電路產業鏈科技成果省內轉化途徑有限,航空、輸變電裝備、數控機床等產業大部分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主要依賴進口。
(二)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數量少、規模小,共享共用程度低。科技成果項目化、市場化、產業化水平不高,技術向省外輸出多、就地轉化少。
(三)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強。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不夠健全,社會資本科技投入不足,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比不高,創新型企業群體有待壯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與發達省份相比差距較大。
(四)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較小。我省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但產業規模總量偏小。
(五)體制機制改革還需深化。雖然秦創原的啟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更多的是以供給側改革為主導,需求側的擴展仍需加大力度。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和企業自主的創新型體制機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企業融資需求和金融資本供給之間對接不夠緊密,專業化、品牌化的科創服務平臺公司不多,科技服務人才隊伍不強。
意 見 建 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加大工作推進力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省、市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推進西安“雙中心”建設。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為西安“雙中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大要素投入。加強多主體投入,建立系統、持續、高效的要素保障機制,為西安“雙中心”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支持西安市組建市場化運營的“雙中心”建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按照重點產業領域適時設立對應的專業化研究院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資本運營、管理服務等工作。三是強化政策供給。在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創新要素保障等重點領域,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探索出臺一批先行先試的政策舉措,加快形成更有競爭力的西安“雙中心”建設政策體系。四是加強考核評估。制定西安“雙中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和管理辦法,強化有關部門、地區以及園區基地、高校院所、重點企業等主體責任,推動相關工作落地落實。
(二)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加強基礎研究。一是完善陜西實驗室體系。推進空天動力、含能材料陜西實驗室高質量建設運行并爭創國家實驗室,圍繞旱區農業、能源等領域布局建設陜西實驗室。實施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升行動計劃,優化省重點實驗室布局。二是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轉化醫學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預研,形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梯次發展格局。以解決省內科學技術問題為導向延伸創新鏈,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航母級”研究平臺。三是實施重大科技研發計劃。加強對量子科學、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空間科學等重大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問題的超前部署,積極爭取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專項任務,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技術。
(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一是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注重發揮龍頭企業骨干作用,支持省屬企業組建研究院,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鼓勵引導民營龍頭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創新,整合產業鏈創新資源,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二是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聚焦企業技術需求,進一步完善“揭榜掛帥”“技術總師負責”等制度,建立聯合式、訂單式技術研發模式。充分發揮企業、高校、院所創新優勢,謀劃建設一批新型研發平臺,提升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能力。三是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科技領軍企業、龍頭骨干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四)加強合作開放,進一步提升協同創新水平。一是建設“離岸孵化”“異地孵化”中心,探索“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稅收分成等方式,形成“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回遷發展”的循環模式。二是建設成果產業化基地。推進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把創新嵌入制造業24條重點產業鏈各環節,加強特色園區與“離岸孵化”中心聯動發展,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三是推動縣域協同創新。強化科技創新與縣域經濟有效對接,推動縣域園區差異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加快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路徑。四是加強央地創新融合。充分發揮央企在人才、技術和創新方面的優勢,通過“創新+產業”雙向發力,加快構建協同創新、優勢疊加、產學研用一體的融合創新機制,深層次推動央地產業融合發展。
(五)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提升創新能力。一是增強孵化能力。充分發揮西咸新區、楊凌等8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作用,支持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發展,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鏈條,構建市場化、專業化“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服務體系,實現孵化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二是提升園區承載能力。鼓勵園區探索形成“一產業、一園區、一孵化器、一基金”模式,系統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三是建設中試熟化平臺。依托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陜西科控集團等,建設一批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中心。聚焦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科技成果項目小試中試服務,推動中試基地(平臺)加快建設。四是推動科創金融改革創新。創建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將西安打造成為科創金融合作示范區、產品業務創新集聚區、改革政策先行先試區、金融生態建設樣板區、產城深度融合領先區。加快科創金融工具和產品服務創新,鼓勵各類投資機構設立更多面向科技成果轉化、高成長性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的投資基金。五是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加快“三項改革”試點,推廣職務科技成果單列、人才評價職稱評定、橫向結余經費出資入股等創新改革舉措。完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體制機制,促進形成知識產權鏈條保護體系。建立創新盡職免責機制,支持科技人員甩開膀子大膽闖、心無旁騖干科研、一心一意搞創新。
(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一是建設高精尖人才隊伍。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實施省高層次人才引進及特殊支持計劃、三秦學者創新團隊計劃和產業領軍人才專項計劃,打造梯次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隊伍。二是建設高技能應用人才隊伍。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實施三秦工匠計劃,持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打造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技藝精湛、素質優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三是建設三支雙創人才隊伍。培育、集聚、提升一批高水平科技經紀人隊伍,加快創新供給與產業需求高效銜接。建設一批“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雙創導師、科研人員創業、大學生創業等“新雙創”隊伍,以“項目制”培養高層次人才,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