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是農業大縣,是國家確定的“優質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綠色循環·生態宜居”既是縣委、縣政府錨定的發展定位,也是洋縣立足獨有資源稟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今年以來,洋縣政協圍繞縣委發展預制有機輕食首位產業的戰略構想,組織政協委員和相關部門到河南、河北、山東、陜西安康等地調研考察預制菜產業,學習經驗,并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為有機輕食產業把脈問診“開良方”、建言獻策“出點子”。
洋縣是全國第一批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有機產品資源豐富,門類齊全,有機生產基地面積穩居全省第一位次,有機食品產業集群入圍陜西省第一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縣政協常委、洋縣康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常紅柱是有機農業企業家代表,對發展預制有機輕食產業充滿了信心。他建議盡快制定全縣有機輕食產業發展愿景規劃,成立專班落地實施,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在全縣形成大抓真抓實抓有機輕食產業的強勁勢頭;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國內預制菜行業優質企業進駐,達到先進管理技術和優質有機產品互惠雙贏有效融合。
近年來,洋縣雙亞糧油公司研發推出的洋縣黑米系列輕食產品一直備受市場青睞,輕食市場銷售份額逐年擴大。縣政協常委、雙亞糧油公司總經理周鵬建議,突出地域特色,在保證食品安全上“一票否決”,多研發有機養生爆款單品,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強化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打造地方特色有機輕食品牌。
洋縣是有機大縣、資源富縣,發展輕食產業的主客觀條件得天獨厚。政協委員白培芬認為,要用好“有機”“朱鹮”等“金字招牌”,結合洋縣有機特色農副產品,如“洋州土席”“五彩米”“洋縣蒸碗”等非遺美食和地理標志產品,研發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有機預制輕食。
政協委員劉建軍認為,當前洋縣有機輕食產業還面臨認可度偏低、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和要素保障還處于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等問題。劉建軍呼吁,要堅持規劃引領,加快構建全鏈條有機輕食產業體系,聚力打造中國預制有機輕食第一縣。要內引外聯,出臺優惠政策,引進冷鏈、物流、加工、包裝等關鍵環節配套實體。要堅持標準先行,培育品牌產品,全力推介“朱鹮之原·有機洋縣”“洋縣黑米”等預制有機輕食“老字號”招牌,打造中國有機預制輕食高端品牌。
閆漢濤委員是洋縣唯一一個百年品牌“大咸德”調味品公司的“掌門人”。他認為,洋縣發展預制有機輕食產業,正當其時,他建議,強化有機基地建設內涵,不斷增加有機農業種養殖面積和品類,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社會綜合效益;拓展有機輕食產品的銷售渠道,利用大數據分析市場需求、邀請頭部直播達人帶貨、在一線城市開設專柜擴大產品影響,組建一支市場化運作的營銷團隊等,扎根陜西,輻射全國,不斷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質量和特色決定競爭力,只有以品質優、特色足、味道好的地標農產品為核心打造有機輕食產業,才能闖出一條符合洋縣實際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正如洋縣政協主席路建俠所說,首先,要做實做優有機農業。繼續依托“1+5”(有機產業+糧菜果藥畜)農業產業布局,持續做強“五個農業”,重點培育黑米產業、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利用農業專業合作社、有機產品生產企業,持續加大種養基地建設,其次,要大力實施“五品”改良工程和“五標”提升行動,圍繞打通供需兩端,緊盯預制菜餐桌,聚力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做優做強有機食品產業鏈群,為搶占預制菜市場奠定良好基礎。最后,要提檔升級傳統工藝,深挖“洋縣美食”的工藝特點、非遺技藝、風味特色,鼓勵企業參加中華老字號、陜菜品牌示范店等評選,重點打造洋縣面皮、苕粉粉皮、黑米八寶飯、農家土席及“十八碗”等特色單品,著力講好地方品牌文化、地方飲食文化,堅持用品牌引領市場、拓寬銷量,打造“預制有機輕食品牌方陣”。(記者 謝昊天 通訊員 靳深)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