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發生巨變(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文學是一個時代記錄者,也是最為喜聞樂見的傳播者。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70年,從傳播主體、傳播范圍、傳播載體等幾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傳播主體
由單一到社會化、國際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就組建了對外傳播的專業機構——中國外文局以及相關書、刊的編輯、翻譯、出版、發行單位。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方面,1951年創刊的《中國文學》雜志以譯載現當代優秀的文學作品為主,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1949年至1978年30年間,中國當代文學對外傳播的編者、譯者以及出版、發行都集中由這一專業機構承擔。截至1966年,《中國文學》雜志社對外翻譯出版的作品達1000種,外譯文種達40種,開創了中國文化對外翻譯事業的第一個高峰。
1978年改革開放后,一些世界知名出版機構開始逐步介入中國當代文學對外傳播,并通過與中國機構合作出版、版權購買、發行包銷等形式翻譯出版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如1980年5月,外文出版社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最佳短篇小說選1978—1979》;1986年11月《中國文學》雜志社授權美國中國刊社在美國出版英文版《愛是不能忘記的》(張潔著)等。《中國文學》雜志社從1981年起增出“熊貓”系列叢書,并在1986年成立中國文學出版社,向海外譯介改革開放初期“傷痕文學”“改革文學”等影響較大的作品。2001年《中國文學》雜志因經濟原因停刊,2011年2月,《人民文學》雜志開始接續出版英文版《路燈》至今。
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傳播進一步加快社會化、國際化的步伐,其中一個顯著變化是相關國家工程、計劃的出臺。如2005年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2009年的“經典中國計劃”、2013年的“絲路書香”工程、2013年“當代中國文學對外翻譯推廣計劃”等,都將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翻譯作為一個重要的支持板塊。根據筆者對實施最早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研究,截至2012年,有222家海外出版機構接受了中國政府的對外翻譯資助。其中既有世界著名的跨國出版集團,也有世界一流的學術出版社。21世紀以來出現的《狼圖騰》《解密》《三體》等蜚聲世界的當代文學譯作,都得益于這些國家翻譯資助。
中國當代文學對外傳播70年,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傳播主體從單一專業機構運作,發展到全社會積極參與、國內外出版機構多方實施的轉變,一大批從事中國文化研究、翻譯的漢學家、學者主動介入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傳播過程中。
傳播范圍
由邊緣小眾到主流化大眾化
中國文學作品的傳播范圍,長期處于小眾化、邊緣化的地位,這在新中國前30年對外翻譯出版的作品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海外收藏圖書館數量比較小,集中在由大學、研究機構圖書館購買的范圍內。例如外文出版社翻譯出版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館藏數量大都沒有超過300家。
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外文局所屬相關機構積極拓展與海外知名出版機構的合作,一些文學作品由海外知名出版機構出版發行,傳播范圍得到大大拓展。如張潔的《沉重的翅膀》一書英文版,1989年由知名的格羅夫出版社在紐約出版,全世界收藏圖書館526家。再如姜戎的《狼圖騰》英文版由知名的企鵝出版社2008年在紐約出版,全世界收藏圖書館達到940家,是中國當代文學出版范圍由邊緣化、小眾化到主流、大眾化轉變的一個標志性作品。
在前30年里,中國當代文學的讀者絕大多數是中國文化的愛好者、相關專業的研究者和海外華裔,自從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開始,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海外普通讀者中知名度日益提高,讀者人群日益廣泛,開始出現主流化、大眾化特征。例如獲得科幻小說雨果獎的《三體》第一部由美國托爾出版社2014出版英文版,截至筆者2018年3月31日的統計,全球收藏圖書為1149家,創造了中國圖書譯著有史以來的最高館藏紀錄。其中公共圖書館為840家,這表明《三體》已經進入了美國主流社會。從2014年11月至2018年3月31日,共有7482名讀者在亞馬遜、世界最大的讀者平臺goodreads上撰寫了評論,其中許多讀者是西方社會的精英階層。如2017年美國托爾出版社網站上披露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對《三體》的評價,認為“非常有趣,極具想象力”。英國《衛報》《每日電訊》,美國《華爾街日報》《芝加哥論壇報》《大西洋月刊》等主流媒體及專業媒體上發表書評、報道,截至2018年累計有4390條,開創了中國當代文學圖書在西方媒體被大規模報道的最高紀錄。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70年,傳播范圍從邊緣、小眾化到主流、大眾化的發展轉變,《三體》是一個標志性作品,為中國當代文學贏得了尊嚴。
傳播載體
由圖書到影視、網絡
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傳播載體從1949年至21世紀的50多年時間里,主要以圖書為主。
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依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日漸增多,甚至形成了影像帶動文學翻譯出版的反向傳播的模式,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步入一個以文本翻譯和影視傳播共同促進的新時期。例如電影《紅高粱》1988年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后,企鵝集團所屬的維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紅高粱》英文版,全世界收藏圖書館為644家,有609篇專業研究文章,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獲得歐美學術界研究最多的作品。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作家隊伍的多元化。在1949年至2000年的50多年間,中國文學對外翻譯的基礎以主流作家作品為主,進入21世紀后,一大批“70后”“80后”甚至“90后”中國青年作家步入海外傳播的視野。例如“70后”作家郭小櫓2007年用英文創作的小說《戀人版中英詞典》,入圍英國著名文學獎橙子文學獎,獲得英語世界的文學聲譽。
還有一個重要變化是中國網絡文學加入海外傳播。中國網絡文學的讀者群從中國大陸延伸至東亞、東南亞的亞洲周邊國家地區,甚至歐洲、北美、澳洲等地區,開始出現中國武俠、玄幻文學的英文版在線閱讀平臺。長期掘金中國文學市場的海外跨國出版集團,通過中介機構不斷簽約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網絡寫手。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70年,堪稱是一部傳播載體不斷進化、變遷的演進史。
(本文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何明星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