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高中印代表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做足“文旅+”“+文旅”融合發展大文章 全力打造陜西萬億級文旅產業集群
一、要健全領導機制,加強部門協同,夯實工作責任,推動“文旅+”“+文旅”,打造一批融合文旅發展的示范樣板。
二、要跳出“資源詛咒”、路徑依賴,總結推廣長安十二時辰、盛唐密盒等創新文旅體驗項目的成功經驗,創新推出旅游新供給、新場景、新模式,促進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專項旅游并重發展,打造更多能夠轉化為流量的、打動人心的產品。
三、要重點推進全省在建續建旅游項目落地見效,發揮陜旅、陜文投等產業鏈鏈主企業、鏈群企業帶動作用,加強與國內國外頭部企業、一流機構的合作,吸引專業團隊來陜投資或提供服務。
四、要轉變發展思路,做強縣域旅游,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加強對縣域文旅產業發展的支持。要做精鄉村旅游,學習浙江“萬村景區化”建設經驗,挖掘文化體驗、生態涵養、健康養生等復合型價值,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
五、要整合營銷力量,深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用好線上線下兩種手段,強化區域合作,不斷整合推出精品線路,落細落實中國-中亞峰會合作成果,推進陜西文化旅游國際傳播力建設。
六、要開展品質提升行動,從供給側解決休閑度假旅游短板,以“旅游住宿+”帶動旅游全要素品質提升,讓游客順心、安心、放心。
省政協常委、省民革專職副主委崔彬代表省民革:
以“文旅+營商環境”做活做火陜西文旅大市場
一、做實便民化審批,打造文旅從業者創業“快車道”。建議參照“一件事一次辦”模式,將企業需要辦理的各類審批優化整合,在政務大廳窗口采取“前臺一次收件、后臺分類同步審批、結果統一送達”模式,讓文旅行業的創業者“進一次門、填一張表、交一份材料、辦一套事”。
二、做優多維度服務,提升游客消費“體驗感”。建議持續完善景區周邊停車場、公廁、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出臺支持酒店業、餐飲業等配套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集合市場監管、文旅、交通、衛監等部門力量,把服務向景區一線下沉、向游客身邊匯聚,為游客提供時間無“斷檔”、事項無“空檔”、服務無“阻擋”的貼心服務,讓游客訴求第一時間反映、第一時間解決。
三、做強數字化監管,構筑文旅市場發展“防護網”。建議打破傳統的巡查、暗訪、通報、投訴反饋的監管機制,為商戶、游客、市民提供與線下便民服務驛站有機銜接的線上訴求平臺,做到及時回復處理。完善各類風險評估和安全預案,加大食品安全、行車安全、景區安全的監管頻次和力度,適度增加安保維穩人員和安全設施投入,堅決杜絕各類“宰客”“倒客”等違法行為。加大數據共享力度,構建起“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市場監管新體制。
省政協常委、省民盟副主委吳曉軍代表省民盟:
點亮漢文化 輝映唐文化 打造陜西旅游商業兩極
一、在加強對漢文化遺產修復和保護的基礎上,借助打造萬億級文旅產業的戰略契機,參考曲江唐文化商業模式,融合資本運作,以漢長安城遺址為切入點,依托人文區位優勢,建立漢文化旅游商業圈,形成文化、旅游、人居、商業同步發展的文旅融合體系,打造有別于曲江唐文化的特色商業街區。
二在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咸陽漢陽陵、漢中興漢勝境、寶雞漢服社等基礎上,以兩漢發展史為時間軸設定主題文化區域,開發特有的漢文化旅游節,通過《昭君出塞》《西域使者》《漢頌》等大型實景演藝作品,借助沉浸式體驗活動,賦予漢文化元素生命力。
三、注重漢文化文創產品的呈現方式創新,加快門票經濟下的觀光游向旅游消費經濟下的休閑游、個性游轉型,并充分考慮青少年群體對漢文化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開發與之相適應的旅游文創產品,推動大眾旅游、培育智慧旅游,助力陜西爭創中國特品級旅游資源名錄。
四、緊抓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機遇,借助西安即將實現的“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便利交通網絡,深度分析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特點,設計資源互補的旅游線路,聯合咸陽、漢中等漢唐文化遺址遺存,形成多省市共同開發的“絲路之旅”項目,并通過AR、VR等現代技術,增加旅游產品溢價。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市政協副主席王曉萍代表西安市政協: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 助力萬億級文旅產業重大工程
一、理順省屬國有文化企業管理體制。建議構建宣傳部、國資委共同管理文化企業的體制機制,宣傳部負責干部任免和導向把關,國資委監管企業經營活動和資產安全,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二、整合省屬國有文化企業。建議組建陜西省文旅發展集團,打造陜西文化企業旗艦;組建陜西文旅產業發展基金,充分發揮其在支持重大文旅產業項目、培育文旅產業市場主體等方面的作用。
三、組建陜西文博產業發展集團。建議成立陜西文博產業發展集團公司,在堅守文物保護底線的前提下,對文物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破解保護與利用矛盾難題。
四、加強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建議支持高等院校、培訓機構與文化企業合作建設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大學生就業實踐基地等,規模化、精準化培養文化產業人才。探索實行彈性合作機制吸引人才,對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文化企業給予補助或獎勵。
五、完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建議推出融資租賃、股權質押等信貸產品,鼓勵發展面向中小微文化旅游企業的風險補償基金,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其提供融資擔保。完善獎勵政策,對獲得國際國內大獎以及現象級熱播熱演的劇目、作品給予一次性獎勵。借鑒深圳前海等地區文創企業享受減免等政策,增強對優質文化企業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省政協常委、渭南市副市長張開:
強化文旅融合 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一、整合全省文化旅游資源,不定期召開產業鏈工作推進會,形成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為文化旅游產業鏈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把西安建成國際文化旅游大都市,把咸陽、延安、榆林、韓城、漢中等建成國際文化旅游城市,形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支持各地市豐富夜經濟,精心打造一批夜間文化旅游消費活動,從“過境游”向“過夜游”轉變,最大限度激發消費潛力。實施文創產品研發工程,加強老字號、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創意研發如華州皮影、富平木蘭搖伴手禮等“文化陜西”系列文創旅游商品,推出“陜西好禮”。
三、加快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大熊貓國家公園和秦嶺國家公園等建設。強化重大項目支撐戰略,分兩期統籌推進列入《萬億級重大文旅項目庫》項目建設,形成以中省專項資金為引導,以市、縣為主體的重大項目聯動建設格局。打造智慧產業鏈體系,培育若干數字文化產業集群。建設文化大數據云平臺、高質量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西北區域中心。推進陜西智慧旅游平臺建設,促進“智慧文旅”發展。依托長安區五臺鎮、藍田縣玉山鎮等76個重點鎮和韓城市黨家村等71個重點村,建設一批鄉村旅游示范品牌和鄉村旅游示范基地,以鄉村旅游鏈為抓手助力鄉村振興。
省政協常委、省民盟副主委孫武斌:
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 助力打造萬億級文化旅游產業
一、進一步明確陜西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形成統一規劃,對關中、陜北、陜南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布特點、開發潛力、市場需求等進行系統調研,科學規劃紅色文旅產品體系、線路網絡、區域布局,分層次打造好“重點紅色旅游區”“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將陜西打造成為全國領先的紅色文化高地和紅色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地區。
二、做好紅色文化遺址遺跡的保護修復、展示利用、智能化改造,打造民俗及紅色文化產業帶,推進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創建一批地域特色鮮明的文旅融合示范區,提高紅色文化旅游區域的可達性和舒適度,提高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
三、加速推進文旅+科技、文旅+教育、文旅+體育等文旅融合新業態,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消費場景。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紅色文化旅游產品。聚力打造具有陜西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品牌,爭創國家紅色文化旅游示范區。
四、強化省際、市際、縣際之間區域聯動,推動區域內部各省市實現紅色文旅產業發展規劃對接,形成紅色旅游項目聚集、輻射帶動效應大的旅游精品路線。建立紅色文化旅游產業聯盟,形成紅色文化旅游產業鏈,助力打造萬億級文化旅游產業。
省政協常委袁卓亞、省政協委員劉勇:
提升傳統村落魅力 助力文旅強省建設
一、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實踐經驗,以傳統村落為節點,劃定陜北、關中和陜南多片保護利用實施區域,對重點建設項目實行“揭榜掛帥”,構建由國有企業控股、民營企業注資的合作機制。明確區域內村落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時序,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推進鄉村旅游深入發展。
二、充分借鑒延安市梁家河村和榆林市郝家橋村規劃經驗,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將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鄉村旅游資源,不斷完善村級服務體系,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三、多部門聯動協作,推動傳統村落“形”“神”融會貫通,加強對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指導支持和動態管理。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鄉愁有“鄉”可尋、有“愁”可寄。
四、建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通過網絡調查、大數據抓取等手段分析公眾的文化需求,以數字形式對傳統村落中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方面信息進行保存、展示和管理,并通過移動互聯網為公眾提供數字展示、教育和研究等服務。
五、立足傳統村落特色資源,打造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關鍵性的文旅產品,創新開發康養旅游、研學旅行等產品,深入整合全域旅游資源要素,塑造“文化+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新模式。
省政協委員孫昌博:
做大做強國有文化企業 奮力譜寫文化旅游繁榮發展的陜西新篇章
一、建議我省經濟相對發達和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明顯的城市和地區,把文旅業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產業,以長效穩健的政策保障措施,促進各類文化市場主體公平競爭、良性發展。
二、建議通過財政投資、國企投資、增資、參股、劃撥等多種方式壯大陜文投等國有文旅企業資本金,同時協調推動將陜煤集團、延長石油、陜西有色及其他企業持有或管理運營的部分文旅資產與文旅公司股權,或省屬事業單位持有需剝離的文旅性質的資產,通過劃轉等方式轉給省屬大型文旅企業,進一步增強企業的規模優勢。
三、建議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推動子基金設立落地,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將總規模做到100億元,推動基金在培育文旅新項目、新業態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加快構建文旅金融體系,解決文旅企業融資難問題。
四、建議依托省屬五家文化企業國有股權,積極引入其他國有投資,設立陜西省國有文化資本投資管理運營公司,提高文化產業融資“造血”功能。
五、建議規劃系列重大文旅項目,建設秦東陵遺址公園、西部影視產業園區、乾陵景區、中國航空航天文旅博覽園、榆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延安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韓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秦嶺國家公園、絲路長安旅游陸港、陜西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示范園區等文旅項目,推動陜西萬億級文旅產業加快發展。
省政協委員方璇:
緊扣“三個重點抓手”深入打造陜港文化“共生共融”新模式
一、以文旅產業融合為抓手,加速打造我省特色文旅IP。要抓住中國-中亞峰會契機,以此為IP品牌的創作藍本,把“絲路”“千年古都”等元素進行再融合、再打造,同時學習借鑒香港大館、TheMills(南豐紗廠舊址)、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石硤尾工廠大廈舊址)等文創建筑體的運營經驗,對我省古建筑、老建筑進行二次開發利用。此外,還可以在產品開發、創意設計、數字藝術、人才培養等方面有所合作,最大限度地實現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二、以文旅產業引資為抓手,推動我省文旅產業升級換代。要繼續組織召開陜港兩地的文旅推介活動、論壇,把有招商或融資需求的文旅項目推出來,把感興趣、受關注的外資引進來,不斷拓寬文旅企業的融資渠道,嘗試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實際需求的文旅企業資產及產品評估體系,進一步盤活文旅企業的資產。
三、以文旅產業引才為抓手,助力我省增添文化發展勢能。要順勢抓住西安“一帶一路”人才戰略研究院的創建機遇,盡可能吸引港澳地區乃至全球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參與我省的文旅產業建設。要堅持深化我省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適時推出海外人才計劃,實施更為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優質人才、高端人才流入,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省政協委員劉妮:
實施“五項工程”推動紅色文旅高質量發展
一、實施紅色文化講解品牌工程。建議在陜西率先試行館長講解、五星掛牌講解制度,把高水平講解作為打造紅色文旅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二、實施紅色文旅市場主體培育工程。建議支持有條件的革命博物館設立文化產業公司,研發文創產品,打造紅色文化沉浸式情景劇,并借鑒延安版畫藝術中心項目新模式,實現紅色文旅多產值收益。
三、實施紅色研學育人工程。建議大力推出“中國青年走進延安上大學”“紅色經典在我心”等主題研學活動,將紅色研學納入大中小學校必修課程,擴大紅色研學在文旅市場的占比。
四、實施紅色文旅消費工程。建議策劃“紅色+綠色”文旅融合新模式,將紅色文化教育與蘋果、花椒等農產品基地游學組合起來,拉動經濟增長;參照井岡山模式,出臺酒店業、交通運輸業稅收減免政策,壯大大眾旅游消費群體。
五、實施紅色文旅項目帶動工程。建議加快實施黃河、長城、長征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建設,實現與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發展的產業之路。策劃舉辦重走長征路越野徒步活動、新時代青年赴延安等主題活動,舉辦傳承黃河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干部培訓和文化論壇,爭取國家體育賽事、國家文化活動舉辦,加強與黃河、長城、長征沿線省市的文化交流,共同發力擴大文旅聯盟新市場、新前景。
本版圖片由記者 杜靜波 攝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