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樊星
“截至目前,渭南市在永久基本農田內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12.07萬畝,總投資23.3億元,受益農民群眾達40余萬戶、180余萬人。”4月9日至12日,渭南市政協副主席惠建軍帶隊,就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組先后來到臨渭區、澄城縣、蒲城縣等地,深入田間地頭實地察看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工程質量、建后管護利用等情況,并與高標準農田管護人員、種植大戶、縣鎮政府相關負責同志面對面交流,認真聽取意見建議,讓“薄田”變“肥田”、“糧田”變“良田”。
“農田水利設施點多面廣,咱們一般怎么維護?”“你們有沒有什么好的經驗做法?”“設施損壞了怎么處理?”……在蒲城縣義龍村高標準農田排灌渠旁,調研組仔細詢問相關情況。
“目前,我們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進行管理。如果出現問題找不到責任人,就由管理人員承擔責任。”蒲城縣高標準農田項目負責人楊增峰說。
“建議國家出臺政策明確管護經費標準,落實專項經費,并對管護人員開展培訓,全面提高管護水平。”渭南市政協常委、民盟渭南市委會秘書長劉曉倩建議,應建立“縣級政府主導、鄉鎮負責、村為主體,受益共擔”的管護機制,做到有主體、有人員、有資金、有標準、有考核,實現全流程、全方位、高標準、嚴要求的長久管護,確保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長期發揮效益。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澄城縣賈家埝村,因高標準農田建設,灌溉設施有了很大改善,改變了當地群眾“靠天吃飯”的生活。
“地方政府應整合涉農領域資金,將農田設施管護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并通過購買農田設施保險、社會化服務等多種途徑,形成多元化落實管護資金新格局。”渭南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曹黎明認為,要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大文章”,就要加強包括農田水利在內的配套設施建設,確保建成一片、管好一片、用好一片。
“我從事的是水利工作,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業穩產增收的重要保障。”渭南市政協委員、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副院長石蕊線建議,要加強灌區新建改造,抓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養護工作,大力發展節水灌溉,保障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內的農業用水。
麥苗青青,菜花燦燦,沃野田疇鋪展無限生機。靠天收成的零散糧地變為田成方、溝成渠、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產量高的現代化高標準農田,“關中糧倉”更加殷實。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國家鞏固農田水利建設和確保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惠建軍指出,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集聚資源要素,強化綜合治理,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要多舉措拓寬資金渠道,加強對已建成項目的巡查檢查,落實管護主體責任,積極探索并構建長效良性管護機制,確保良田良用,讓土地資源發揮長久效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