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 08:44:00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省政協委員、西安文理學院黨委委員、校務委員鮑鋒:
生態保護與協同創新 筑牢黃河生態屏障
一、做好頂層設計、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一是比照長江經濟帶盡快出臺相應規劃;二是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建設與制度創新;三是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構建政府搭建溝通平臺、企業主體深度參與、社會組織發揮積極作用的跨區域合作機制。
二、在黃河流域布局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統籌優化整合科技資源,布局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中心(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提升黃河流域的科技創新水平,匯集各類高層次人才。同時,黃河生態保護可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有利于匯集創新資源。
三、積極推進雙向開放,培育內陸開放高地,最大限度利用好全球創新資源。通過建設沿黃流域大學的國際校區,成立國際聯合實驗室,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匯集全球創新資源。同時,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在黃河流域的高校招收“一帶一路”沿線的留學生,建立培訓和技術轉移基地,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培養人才。
四、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構建黃河流域區域創新體系。黃河流域各省區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上中下游合作,統籌協調各區域的技術創新主體,建立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資源集聚區。
五、促進黃河流域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打造工業新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做優現代能源產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對有色、冶金等傳統產業在核心技術、關鍵工藝、生產設備上實現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氫能、無人機、醫工科學、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和未來技術應用場景。
六、加強黃河“幾字彎”景觀格局變化研究。景觀格局是生態過程與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景觀格局演變的驅動力研究對揭示景觀變化的內在機制、預測未來發展方向和科學制定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民革銅川市委會黨員、銅川市咸豐路街道辦事處四級主任科員張鴻浩代表省民革:
加強區域聯動 助力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黃河“幾字彎”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因為所屬省份不同,跨度較大,各級地方政府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土流失、污染防治、節約資源、降低能耗等方面存在不同困難。同時,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需多維聯動綜合施策,多面聯合強化治理,應建立切實有效的跨地域協調機制以應對復雜治理問題。為此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黃河流域經濟系統擴張和生產活動擴大對生態環境脆弱性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生態環境敏感性加劇,自適應能力弱。因此,黃河“幾字彎”的省、市、縣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綠色經濟,減少污染,實現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同時,尊重自然規律,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根據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性現狀,各省、市、縣根據實際,因地制宜劃定重點生態保護區,堅持以生態保護和自然恢復為主的治理方式,提高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適應能力,縮小生態環境敏感區域,降低生態環境暴露性。
(二)協調地域聯合。黃河流域各級政府開展聯合治理活動。通過市級部門牽頭,縣級部門落實的方式,進行多方治沙,在黃河“幾字彎”的各級政府之間需加強信息、資源、財政、規劃等方面協力合作;同與非政府組織、企業、公民等社會力量協力合作,促進黃河“幾字彎”流域水土流失方面共建共治、信息共享。
(三)構建體制機制。各省、市、縣聚焦重點任務、重點領域、重點區域、薄弱環節,強化優勢,補齊短板,全方位構建流域協調機制。各部門、各地區可以根據不同地區所呈現出的生態環境脆弱性程度,將黃河流域整體任務具體化、細節化,加強精準施策,解決主要問題的同時開展協作活動。
(四)加大資金投入。多方位統籌安排防沙治沙、孔兌治理、科技創新等方面資金,并及時下達“幾字彎”攻堅戰各省、市、縣專項資金的使用,拓寬籌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沙化土地綜合治理。
延安市政協副主席雷興平代表延安市政協:
科學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 聚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延安地處黃河“幾字彎”腹地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曾經是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經過20多年的大規模國土綠化,全市森林覆蓋率從1998年的33.5%提高到48.07%,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黃河泥沙量由1999年的2.58億噸減少到0.31億噸、降幅達88%,延安成為陜北地區林草資源最富集的區域。
截至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生態環境依然脆弱。全市還有1213萬畝生態空間亟待綠化治理,主要集中在北部白于山區、黃河沿岸和洛河峽谷地帶,該區域降雨量小、土壤貧瘠,自然修復能力弱,治理難度大。
二是地方財政配套壓力較大。延安市國土綠化主要依靠國家和省級項目資金,“三北”六期工程要求地方政府按總投資的20%落實配套資金,僅目前謀劃上報的項目就需要配套6.5億元,地方財政難以負擔。
三是現行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要求與林業項目技術規程不相匹配。延安受季節限制造林都在春秋兩季,國家計劃一般是后半年下達,招投標等前期程序結束后造林季就錯過了。按照國家造林有關技術規程要求,林業項目完成周期較長,與現行基本建設項目調度管理要求不相匹配,特別是國債項目,管理嚴、推進快、資金支付進度要求高,林業項目和完工驗收周期的限制,規定期限無法完成建設程序。
為此建議:
一是持續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延安全域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核心區,建議進一步加大對白于山區、黃河西岸等生態脆弱區域的項目支持力度,同時考慮延安實際,對生態建設項目不做地方配套硬性要求或者降低地方配套比例。
二是大力幫助創建示范區。吳起縣是毛烏素沙地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帶,也是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關鍵區,建議將吳起縣納入國家“三北”六期工程攻堅戰重點規劃范圍,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幫助其創建為“三北”工程示范區。
三是優化完善林業項目程序。建議在充分考慮營造林的季節性、苗木生長規律性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修訂出臺符合林業建設項目特點的管理辦法,優化完善實施程序,給予完工驗收一定周期,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清澗縣政協主席劉建華代表清澗縣政協:
關于“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筑牢黃河生態屏障”的幾點思考
“十四五”以來,清澗縣統籌山水林田壩草沙系統治理,因地制宜、分區施策,造封飛并舉、喬灌草結合,大力推進國土綠化。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啟動以來,通過實施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等項目,累計完成營造林約12萬畝,林草生態體系得到進一步優化提升。
(一)造林綠化空間嚴重不足。清澗森林覆蓋率相對較低,現有政策下符合造林的地塊僅3000余畝,導致造林綠化任務難以落實。目前,在國土“三調”中確認為天然牧草地的地類大部分不具備牧草地功能,植被稀疏、生態脆弱。建議將全縣集中連片(50畝以上)天然牧草地納入造林綠化空間,通過人工造林改善生態質量,提升生態效益。
(二)對林下經濟的支持引導力度較小。發展林下經濟是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有機融合的有效措施,但目前中省政策層面以指導性意見為主,實質性的項目資金支持力度較少。建議:中省在林下經濟基地建設、良種繁育、配套設施建設、病蟲害防控、精深加工、科技培訓、品牌打造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對林下經濟相關企業和合作社給予適當扶持。
(三)造林綠化機制不夠靈活。目前造林綠化項目建設主要通過招投標確定企業實施,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土地權屬等因素經常出現阻工問題,而且項目建設期滿移交之后,群眾缺乏主體責任感,后續管護責任難以落實到位。建議:一是部分技術難度較低的造林綠化項目,根據土地權屬直接交給村集體實施;二是探索試行“自育自造自管”綠化造林管護模式,村民自育苗木,按照林草部門規劃,自主實施造林綠化,最終按照相應的工程標準給予補助。
(四)森林草原防滅火壓力不斷增大。隨著造林綠化持續推進,林草植被覆蓋率不斷提高,林草防火壓力越來越大。建議在森林草原防滅火基礎設施建設和林草防火經費、防火機構人員編制方面逐步給予傾斜支持,進一步提升林草火災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林草生態安全。
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孫有斌:
加強毛烏素沙地“鎖邊體系”建設 筑牢黃河中游生態安全屏障
黃河“幾字彎”是黃河流域多沙粗沙區,風沙水沙活動劇烈,是全球水土流失強度最大區域。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極端降水事件頻發,導致毛烏素沙地及區內“三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無定河)交匯區高含沙洪水風險加劇,嚴重威脅了黃河中游的生態屏障安全。
一、加快構建環沙漠邊緣的“鎖邊灌草帶”,打造鎖邊防沙與產業發展融合的新體系。針對毛烏素沙地東南緣植被覆蓋率低、防沙功能弱、傳統造林種草技術效益不高、水資源消耗過大等問題,建議從水資源現狀出發,培育耐旱、耐鹽優質適宜的牧草和生態灌草,研發節水改土工程技術,創新沙地灌草節水種植、草產品加工、畜禽養殖一體化的高效利用技術,重點在毛烏素沙地東南緣打造環沙漠的“鎖邊灌草帶”,推進鎖邊防沙與生態草牧業融合發展的新體系。
二、加強風沙水沙預警與防控體系構建,筑牢黃河中游風沙水沙多功能防控的安全屏障。針對毛烏素沙地與“三川四河”交匯區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高含沙洪水暴發風險,建議加快構建區域風沙水沙聯網監控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全方位、全過程監測區域風沙水沙過程,實時監測預警高含沙洪水事件。集成區域工程、植被、耕作等一體化配置,構建庫壩—林草—光伏協同的風沙水沙防控技術體系,全面提升高含沙洪水防控能力,筑牢黃河中游安瀾的生態安全屏障。
三、強化區域“四水四定”精準評估,推進全量水高效利用下生態修復與荒漠化精準防治。針對區域水資源短缺和用水效率偏低等問題,建議開展“四水四定”智能監測、風險評估和實時預警,挖掘常規全量水資源(雨水、河湖水和地下水等)高效利用潛力,精準構建區域“綠、城、地、人、產”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四水四定”風險鏈實時預警體系;研發區域集深度節水、水權轉換、產業布局、灌溉標準、林草規模一體化的適水調控方案,保障區域水資源—生態—能源—糧食可持續發展,推進全量水高效利用下生態修復與荒漠化精準防治。
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上官周平:
關于我省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建議
干旱缺水與水土流失仍是制約黃河“幾字彎”生態系統質量的關鍵,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中仍存在不少障礙。為此建議:
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深化部門間協同機制。堅持系統思維,強化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實施區各級林草機構建設,優化調整水資源分配體系,統籌安排區域生態用水配額;充分發揮中、省和區域性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協調機制的作用,解決條塊分割、分散治理的現象,凝聚區域部門治水管水合力;要深入推動黃河保護法貫徹實施,加強水資源剛性約束,做好深度用水節水控水工作。
二、科學評估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實施區水資源承載能力,切實做到“四水四定”。必須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剛性約束,將生態、生產、生活全方位限制在水資源承受范圍內;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妥善解決區域“農林水”矛盾問題和“三生”水資源分配的矛盾;根據區域“城、地、人、產”等經濟社會要素,構建符合實際情況的“四水四定”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確保合理的用水需求。
三、強化農業節水技術的標準化、模式化和規模化應用,提升農田產能和水分利用效率。通過提高農業節水工程質量標準,健全農業節水技術服務體系,實現高效節水灌溉與農藝節水技術的緊密結合,杜絕“重建設、輕管理”現象;發展節本增效的適水型農業新模式,創建具有區域特點的智慧型分布式水肥藥一體化管理方案,為農民提供從種到收的“一體式”技術服務,促進節水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
四、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實現有限水分可持續利用。堅持以水定綠,發展適水型林草生態系統,加強綠水青山提質增效關鍵技術與地域模式研究;加快建立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科技創新體系,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構建生態保護與經濟協同的“兩山兩化”技術路徑和發展模式;開展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域生態本底基礎調查和數據歸一化整編,明確區域水資源本底,以新質生產力促進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順利實施。
本版圖片由記者 杜靜波 攝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