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飛過有機稻田。(資料圖片)
生態好不好,朱鹮最知道。
眼下的陜西省漢中市洋縣,美景如畫。洋縣綠色(有機)循環產業園有機產業園內,生機勃勃。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科考隊在洋縣發現世上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經過經42年的堅守與努力,當初的7只朱鹮“開枝散葉”,如今全球種群數量已突破9000只。因此,洋縣被稱為“朱鹮之鄉”。
對棲息環境,朱鹮很挑剔,要有樹木營巢,要有河湖覓食,要有安靜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洋縣發展產業,在還沒想好“要什么”的時候,就早早想到了兩個“不要”:不能大規模去林為耕、不能使用化肥農藥。除此之外,洋縣還封山育林、植樹種草、投放魚苗、恢復天然濕地。人和朱鹮生活在一片藍天下,這些選擇是犧牲,更是守護。
對自然的善意與敬畏如今得到了回報,洋縣為保護朱鹮涵養出的優越環境,為發展有機產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洋縣有機糧油示范基地。(資料圖片)
如今,洋縣已建成了西北地區最大的集有機產品科研、加工、物流、信息、服務為一體的有機產業園區,至2022年底累計認證有機產品15大類110種,有機認證面積17.5萬畝。注冊“朱鹮牌”商標6大類50多種,“朱鹮之原”集體商標2件,產品商標21件。建成了10個有機產業示范鎮、10個有機生產標桿示范基地、10條有機產品標桿示范加工生產線。
“嬌氣”又美麗的朱鹮,現在成了洋縣有機產品的“金招牌”“活證明”,為這里發展有機產業義務當起“環境質檢員”。
當地群眾在有機稻田里勞作。(資料圖片)
45歲的許小金是土生土長的洋縣梁家村人。2021年,在村黨支部的幫助下,他流轉206畝良田,實施“稻蝦綜合種養”,以水田為基礎,采用生態養殖、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水稻、龍蝦“混搭”共生,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改善農業環境,提高畝均效益。每畝田可產150多公斤小龍蝦、500公斤優質稻,畝均綜合收入在8000元到1萬元,一年收入達到 200萬元。“稻蝦綜合種養收益高,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許小金說。
在洋縣,“農”字號龍頭企業通過開展包技術、包種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務,先后與1.2萬多戶群眾聯結,形成“生產—加工—銷售”利益共同體,通過有機種植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下一步,洋縣將擦亮有機產業金字招牌,建成有機黑米高端飲品深加工、有機果蔬等項目,全力推進有機中藥材、有機米粉肽深加工等項目,強化‘朱鹮之原·有機洋縣’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不斷提高有機產品知名度、美譽度,更好促進群眾持續致富。”洋縣縣委書記趙斌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