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自從有了一技之長,再也不用愁沒有收入了。”12月2日,記者來到西安市高陵區胡小莉非遺剪紙工作室,脫貧戶焦讓開心地說。
今年27歲的焦讓是一名殘疾人,年幼時因腦膜炎后遺癥落下殘疾,多年來一直靠低保和政府救濟為生。2014年,在當地政府的推薦和幫助下,他跟隨西安市非遺傳承人胡小莉開始學習剪紙、串珠等手工藝技能。如今,他靠著創手工作品,每年都能額外獲得上千元的收入,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近年來,政府各級部門大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脫貧人口就業競爭力。10月16日,省鄉村振興局、省教育廳等4個省級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強脫貧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八條措施》,進一步提升脫貧勞動力技能素質,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促進脫貧家庭持續增收。
如何讓脫貧勞動力端穩“就業碗”,過上好生活,這是張永樂、李向東和楊學紅等委員關注的焦點。
“培訓要有針對性,應結合勞動力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確保其愿意學、學得懂和能實踐。”省政協常委、省總工會一級巡視員張永樂在調研中發現,脫貧勞動力自身層次不一、情況不同,基層組織的就業培訓課程并不適用于全部人員,部分課程著重于理論培訓,缺少技能實操,脫貧勞動力文化程度大都較低,很多人產生了不愿學、聽不懂的現象,甚至把就業培訓當成了“走過場”。
張永樂建議,培訓課程應該再細化,課程必須具備針對性。基層工作人員應進行摸底調查,了解各脫貧勞動力的家庭情況、就業意愿、自身優勢和發展需求等,依照實際情況設置課程。例如,對于有土地、能勞動的人員,可以加強育種、嫁接、病蟲害等方面的培訓。對于有養殖基礎的人員,則可在提高牲畜喂養、繁殖、防病等方面下功夫。針對部分殘疾人員,可依照身體情況,開設相應的簡單技能類培訓課程,讓各類脫貧勞動力都學到一技之長。其次,當地政府還應結合脫貧勞動力就業情況,制定相應的就業扶持政策、幫扶機制和獎勵措施,進一步提高脫貧勞動力就業意愿,增強就業信心。
“應豐富培訓內容,讓課堂更接地氣。”省政協委員、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會主席李向東說,培訓必須注重實效性,應采取產教結合的方式,多開展實踐教學。
李向東建議,政府應鼓勵基層建設針對脫貧勞動力培訓的實踐基地,把培訓課堂從教室“搬”到田間地頭、生產一線,讓脫貧勞動力通過“理論+實操”的培訓方式,增強其的感知度與體驗度,切實掌握職業技能。應提高對基層就業培訓資金的扶持力度,讓基層有充足的資金聘請專業老師、技術團隊前來指導授課,讓脫貧勞動力通過專業學習,獲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識。同時,要積極為脫貧勞動力構建資源平臺,主動加強與專業就業培訓機構的合作,讓其及時獲取市場需求、招聘信息等,拓寬脫貧勞動力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
閻良區政協委員、閻誠脆棗專業合作社總經理楊學紅還建議,在加強脫貧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上,采取“以賽促訓”的方式,積極搭建技能展示平臺,推薦完成培訓的人員參加市、縣(區)組織的各類技能競賽。此外,加強先進典型的宣傳,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營造技能就業、技能增收的良好社會氛圍,帶動更多脫貧勞動力學習技能、掌握技能。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