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漢江濕地公園(資料照片)。 省水利廳供圖
春暖花開,萬物勃發。一條條河流蜿蜒流淌,映照出美麗家鄉;一股股清水進村入戶,滋潤著美好生活;一項項重點水利工程加速建設,支撐著歲稔年豐。三秦大地處處迸發著追青逐綠、向美而行的生機活力。
近年來,陜西認真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鍥而不舍的精神、滴水穿石的韌勁,持續推進水利建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江河湖庫生態保護能力。
與此同時,為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陜西牢記“國之大者”,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加強水源地保護,通過移民搬遷、小流域治理、“清四亂”等措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節水 讓污水廢水變涓涓清流
暖陽下,西安市灞橋區席王街道金茂七路綠草如茵、丁香花綻放,你不會想到這里竟坐落著一座污水處理廠。路過此地,聞不到一絲異味,聽不到一點噪聲。
“這是陜西首個全地下污水處理廠工程——西安市第三污水處理廠擴容EPC項目。該項目占地2.2萬平方米,相比傳統地上污水處理廠,具有投資少、占地小、維護方便等優點,還能拓展城市生活空間。”3月13日,西安凈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蔡虎林說。
走進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構筑物、綜合管廊、曝氣池、沉淀池等一應俱全。機械臂“撿”出垃圾,微生物“吃”掉污染物,次氯酸鈉“殺”死細菌……經過預處理、生物處理、深度處理等一整套流程,污水變得清澈干凈。
“水廠采用MBR膜系統工藝處理污水,通過微濾膜分離技術能縮短污水處理流程,大幅提高效率,日均污水處理量達10萬立方米。”蔡虎林說,“處理后的再生水可達地表水準Ⅳ類排放標準,用于綠植澆灌、景觀生態補水。”
水處理全過程在地下進行,而污水處理廠上方一隅還有一座吸睛的再生水展館。借助智能化觸控多媒體、互動實驗裝置、模擬生態景觀等展陳技術,西安水務再生水展館生動展現了西安近年來在黃河流域治理和節水領域取得的成效,深受觀眾喜愛。截至3月8日,展館今年共接待3025人次。
一方面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升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節水宣傳力度,增強群眾節水意識,西安節水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西安凈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運營再生水管網近100公里,累計利用再生水2.36億立方米,廣泛用于西安市工業冷卻、景觀綠化、市政噴淋、廁所沖洗等,成為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徑。
建設節水型社會、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陜西持續發力。2023年,陜西實施合同節水管理項目6個,完成16所節水型高校創建、11個縣(區)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同時,創新推進礦坑(井)疏干水綜合利用,實現環境保護與水資源保障“雙贏”。
“2023年11月,我們的項目建成通水,每年能為檸條塔工業園區供水2518.5萬立方米。園區企業不用為缺水發愁了。”神木市檸條塔煤礦疏干水綜合利用項目經理李永波高興地說。截至目前,榆林市在榆陽區、神木市已建設五大片區礦井疏干水綜合利用工程,全力解決煤礦疏干水的回收利用問題。
治水 繪就水清岸綠美好畫卷
2023年,陜西水土流失面積較2022年減少1261平方公里,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土保持率增加0.61%,達到70.15%。
成績的背后,是陜西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系統治理,持之以恒保護生態環境的不懈努力。
為提升水環境治理與水土保持水平,2023年,陜西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通過實施水源保護、水土保持及污水治理工程,全省水土保持與水環境大為改善。
陜西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65個國控斷面中優良水體比例達95.4%,黃河干流(陜西段)連續兩年全線水質達到Ⅱ類。全省實施生態流量監管的渭河、北洛河等15條河流20個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均達標。同時,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149條、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371座,新建淤地壩72座、攔沙工程255座、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8.04萬畝,水土保持功能全面提升。
抬頭綠意盎然,低頭水流潺潺。系統治理,讓越來越多的河湖水清岸綠,一幅幅人和水美的畫卷在陜西徐徐展開——
在榆林,一座座淤地壩攔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錯落,在綿延的山峁溝道形成一塊塊優質高產農田。莊稼郁郁蔥蔥,林果長勢喜人,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在漢中天漢濕地公園,砂石棄料堆砌成島嶼,灘地形成生態溪流,30種魚類、80多種鳥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漢中市持續打造的城區段“一江兩岸”景觀帶,讓天漢濕地公園成為市民的“幸福園”。
在商洛二龍山水庫,一泓碧水隨風蕩漾。如今,庫區出水斷面水質穩定在地表水水質Ⅱ類標準,個別指標達到Ⅰ類標準,切實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在太白縣鸚鴿鎮馬耳山村,排排村舍,綠野壟田,層層疊疊,顯現“山深人不覺,同在畫中居”的意境。因河而建的水景觀,不僅激活了鄉村經濟新業態,也為游客提供了悠然愜意的度假地。
……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今年,我省將嚴格落實渭河等七河一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積極推行河湖岸線空間分區分段差異化管控,全力實施河湖復蘇生態工程,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
興水 按下項目建設“快進鍵”
陜西缺水,全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且71%的水資源分布在陜南地區。
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2023年,陜西編制印發了《陜西省水網建設規劃》,謀劃構建“兩域貫通、三區互聯、五縱十橫、多庫聯調”的現代化水網格局,努力實現空間均衡。
加快建設現代水網,項目是關鍵。
在引漢濟渭二期工程建設現場,南干線西安西南郊水廠段12號支洞順利完成向主洞標工作面的移交,標志著黃午隧洞施工逐步進入主洞掘進新階段。“我們會繼續搶抓工期,一鼓作氣,力爭年內所有支洞轉入主洞施工。”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秦嶺分公司負責人李金霖說。
引漢濟渭二期工程建成后,將實現關中地下水采補平衡,還可增加渭河入黃河水量年均6億至7億立方米,通過水權置換,為陜北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從黃河干流爭取更多取水指標,保障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在涇河峽谷東莊水利樞紐工程施工現場,纜機起落、吊臂往來,工人正有序進行大壩澆筑。陜西省東莊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經理秦民生說:“圍繞2024年主體澆筑68%的目標,公司將高效組織施工,奮力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在安康市漢濱區恒河水庫施工現場,導流洞正在開挖建設。該項目是陜西“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的重點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生活和工業用水6935萬立方米,對解決月河川道地帶生活、生產用水問題,改善月河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俯瞰三秦大地,一個個水利項目穩步推進、一座座重大工程拔地而起、一條條供水渠道縱橫交錯,陜西水利事業發展脈動強勁。
水利工程建設離不開資金保障,錢從何來?
我省堅持“兩手發力”,多渠道籌集資金。所謂“兩手發力”,就是要充分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今年以來,為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我省一方面組織實施2024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申報發行工作,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保障重點項目大規模建設資金需求;另一方面持續開展陜西水利“政金企”融資對接地市行等活動,推進“公益性建設+”3種模式,擴大“節水貸”融資份額,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入局,力爭撬動信貸資金和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突破200億元。
春日號角,催人奮進。我省水利工作者正在以奮斗之姿,奔赴建設一線,全力實施農村供水兜底工程、災害防御安瀾工程、糧食安全灌溉工程、循環暢通織網工程、河湖復蘇生態工程、“四水四定”夯基工程,不斷提升水治理體系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記者 肖倩)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