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倍源正在設計作品 受訪者供圖
□ 記者 殷博華
“收到2024年春晚節目組的邀請時,我徹夜難眠,整整興奮了3天。”3月19日,在西安市雁塔區曲江工作室見到張倍源時,盡管春晚演出已過去一月有余,但說起當時的情景,他仍難掩激動之情。
張倍源是一名“80后”面塑非遺傳承人,從小喜歡用面和家人一起做花饃、用泥巴捏小人兒,長大出國追求當漫畫家的夢想。在國外時,他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大家聊了各自家鄉的文化與習俗,這讓他萌生新的夢想,要把家鄉文化傳向世界。
多年來,張倍源制作了上千件面塑人物,最大的1.5米高,用了19公斤面粉,最小的則如綠豆大小。今年春晚,他在《別開生面》節目中,現場用面團制作出了龍年面塑吉祥物“龍辰辰”,將陜西特色文化展示給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
“春晚作為全國性文藝盛會,是家家戶戶每年翹首以盼的年度盛事,能夠參與其中,我倍感光榮與驕傲,但心里壓力也非常之大。”張倍源說,自己在排練時可謂廢寢忘食,提前兩個月就開始了緊張的練習。
春晚《別開生面》節目時長4分11秒,導演組要求張倍源每一秒、每一個細節都要全力以赴,把看家本領展現出來,這讓他既興奮又緊張。
為了達到導演組要求,張倍源每天練習5至6個小時,每次練習平均時長一個小時左右,每天從早上10時開始直到晚上才結束。比如,在春晚節目表演中,他用面團制作出的面塑兔子,就是改了近10遍的結果。除此之外,節目中呈現出的樹枝、鞭炮、麻將等場景,都是他數次改良后的結晶,有些甚至可以以假亂真。
“雖然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但走上現場還是萬分緊張,生怕節奏跟不上或是工藝上出差錯。”張倍源說,演出結束后,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直到大年初一踏上返鄉過年的列車時,緊繃的神經才稍稍松弛下來。
最令張倍源驚訝的是,當他在列車上打開手機后,親朋好友和陜西觀眾給他寫下的祝福和留言不計其數,大家都贊譽他技藝高超、細節完美,夸他給陜西長了臉,很多人甚至提出要跟他學習面塑技藝。面對眾多問候,他花了4個多小時都沒能回復完。
多年來,張倍源為了發揚面塑技藝,先后創作出《抗疫英雄》《黃河之聲》《孫悟空》《舞全運》等代表作品。其中,2021年創作的《舞全運》是被全運會組委會授予全運會會徽的作品。
張倍源說,這件作品創作的靈感來自市民在公園里參加健身運動的瞬間。秉持著“接近人民、貼近生活”的創作理念,他想通過面塑技藝把陜西地域文化展現出來。
近年來,張倍源又把面塑傳承的目光落在了學校。他認為,非遺文化要想更好地傳承下去,必須依靠年輕一代。為此,他經常輾轉各大中小學,面向學生教授面塑技藝。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培養更多的學生。”張倍源說,讓他們以面塑技藝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陜西故事,把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面塑技藝發揚光大。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