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彥伶
“咚,咚咚……”4月15日,古城西安風和日麗。西安大唐芙蓉園紫云樓里,舞臺劇唐代宮廷燕樂《鼓》正在上演。
鼓聲陣陣,滿座寂然。伴隨著“西安鼓樂流傳自長安大唐宮廷燕樂……”的開場念白,一位頭發(fā)花白、身材清瘦,身著深藍色長袍的長者出現(xiàn)在聚光燈下,他就是趙筱民,西安鼓樂“一代宗師”趙庚辰先生的次子、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西安鼓樂代表性傳承人。
“西安鼓樂”源于唐代燕樂,至今已流傳1300多年,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素有“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和“中國古代的交響樂”美稱。
今年69歲的趙筱民世居西安市東倉,受父親、西安鼓樂大師趙庚辰影響,從19歲開始學習西安鼓樂。五十年來,他把一腔熱血投入到西安鼓樂的研習、傳譜及韻曲中,為講好非遺故事、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日,在紫云樓三樓的化妝間里,剛剛結(jié)束演出的趙筱民點起一支煙。提起西安鼓樂的傳承,老人情緒有些激動,他說,西安鼓樂興盛時,西安一度活躍著百余家鼓樂社,東倉鼓樂社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各種原因,西安鼓樂曾一度沒落。為拯救西安鼓樂,趙筱民同父親趙庚辰、師兄——時任東倉鼓樂社社長的范炳南,開始搜尋散落于各處的工尺譜和樂器。1981年,東倉鼓樂社恢復活動,趙筱民便跟隨父親趙庚辰在街坊鄰里間傳授鼓樂,為東倉鼓樂社的發(fā)展尋找機會,他們先后參加了紅五月音樂會,在省委禮堂、文寶齋等地舉行演出活動。
2000年,趙筱民經(jīng)師兄范炳南推薦,隨父親到西安交通大學藝術(shù)系教習西安鼓樂。為解決西安鼓樂后繼乏人的現(xiàn)狀,2004年,趙筱民同師兄范炳南走進渭北地區(qū)等地,招收徒弟近百人,在西安市長安區(qū)租下一農(nóng)家小院,教授學員讀譜、韻曲。
經(jīng)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2006年,趙筱民和師兄范炳南隨東倉鼓樂社入駐西安大唐芙蓉園,每天定時、定點演奏西安鼓樂,十余年間演出上萬場次,受到中外游客歡迎。
2017年,趙筱民被授予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西安鼓樂代表性傳承人。
“我們不僅希望通過具有故事性、娛樂性的表演方式將西安鼓樂之美傳遞給觀眾,更希望展現(xiàn)中國古代文化藝術(shù)的魅力。”趙筱民說,尤其是古典音樂傳統(tǒng)“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的要義和一代代樂師以生命傳承鼓樂靈魂的精神。
今年68歲的樂手楊西建和趙筱民是同坊,他說,趙筱民就是他們心中的老大哥、工作中的榜樣,為傳承弘揚西安鼓樂不遺余力,西安鼓樂能走到今天,他們這些人功不可沒。
今年35歲的鼓師齊興峰,15歲時便跟隨趙筱民學鼓,今年已整整20個年頭了。西安鼓樂調(diào)式為七聲音階,“工尺譜上的字就像蝌蚪,唱著唱著就睡著了。”曾經(jīng)多少次,齊興峰迷茫過、退縮過,但在師父趙筱民的耐心教導下,他堅持了下來,從學員一直做到鼓師。
“趙老師在西安鼓樂技藝的傳授上毫無保留,還教會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深感使命在肩,傳承西安鼓樂責無旁貸!”剛換下演出服的齊興峰感動地說。
“擇一事,終一生,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讓趙筱民略顯遺憾的是,東倉鼓樂社保存的上千首樂譜中,如今能演奏的也只有百余首,傳承之路可謂任重而道遠。他說,西安鼓樂的保護和傳承應遵循“守正創(chuàng)新”的原則,“傳承不守舊,創(chuàng)新不離根”,既保持西安鼓樂的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又要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新,把西安鼓樂之美展示給全世界。
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注,古老的西安鼓樂也火上了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如今,東倉鼓樂社官方抖音賬號“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粉絲達50余萬,視頻點贊量超133萬次,視頻作品累計播放量超1500萬次。
“太震撼了!西安鼓樂魅力無窮,中華文化璀璨奪目!”當日,來自蘇州的游客蔡建平觀看演出后激動得拍手稱好。她說,很早就聽說西安鼓樂很有魅力,這次陪家人來西安出差,專程趕來親身感受西安鼓樂,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真是太震撼了,“如此鼓樂、如此長安”,真是讓人流連忘返。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