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饕餮紋羊首青銅鉞
漢代彩繪陶鼎
新石器時代紅陶尖底瓶
社會生活、宗教、動物等題材的畫像磚
黃龍人的頭蓋骨(復制品)
秦漢文物展示區
元代瓷器
金代界碑
□文/鳳霞 圖/張倩
在這里,可以看到“黃龍人的頭蓋骨”,它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過渡的見證,為我們揭開人類起源的神秘面紗,使觀眾窺見約5萬-3萬年前晚期智人的面貌特征。距今約4500年的延安“蘆山峁遺址”為“中國最早的宮城雛形”,蘆山峁玉器名揚四海,展柜內陳列的玉琮、玉璧、玉瑗、玉鉞、玉斧、玉鏟、玉璜等禮器,每一件都精致得令人嘆為觀止……近日,延安博物館隆重開館并免費對公眾開放,展出1200余件(組)精彩文物以饗觀眾。其中,“輝煌延安——延安歷史基本陳列”展覽更是以時間為軸,串起了延安上萬年的歷史,搭建起一座穿越時光的橋梁,讓觀眾得以親身體驗延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新近開放的延安博物館,坐落于延安新區中軸線上,總建筑面積63358平方米。作為延安首座地市級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展陳由一個基本陳列和三個專題展覽構成。其中,“輝煌延安——延安歷史基本陳列”以時間為軸,通過豐富的文物和遺跡,講述延安的歷史文化變遷。
滄海桑田 文明曙光
感受歷史的厚重 體會文化的韻味
踏入基本陳列展廳,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滄海桑田 文明曙光”單元。
延安“壺口瀑布”天下有名,而同樣位于壺口鎮內的“龍王辿舊石器遺址群”填補了陜北原始社會進化的缺環。展板上的“壺口龍王辿舊石器遺址群分布圖”以及展區內陳列的砍砸器、細石器、石葉、石燧、剝離器、石鏃、石核等文物,展示了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階段先民的生活場景以及延安遠古的地理環境。
步入新石器時代展區,延安黃陵上城遺址、富縣八合梁遺址、子長寨關山遺址、吳起樹坬遺址等諸多遺址的大圖介紹映入眼簾。該展區的明星文物是“細繩紋尖底瓶”,隨之便是諸多夾砂紅陶盆、夾砂灰陶鬲、彩陶類器皿等讓人應接不暇。紅陶泥塑人像、灰陶面具工藝精致,為觀眾呈現了新石器時代的藝術風格和社會風貌。
被譽為“天下第一陵”的延安黃帝陵,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更是記錄了華夏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活史書。軒轅黃帝,作為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他征東夷、九黎,統一華夏諸部,播百谷草木、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書文字,成為開創中華文明的先祖。該展區陳列有黃帝陵景區內的黃帝畫像圖片、古籍、黃帝記載書影及歷代代表性祭文的文物圖片和文字介紹。距今約4500年的延安“蘆山峁遺址”,分布面積超200萬平方米,筑有“宮城”、內城、外城、外郭區、外圍據點區等,為“中國最早的宮城雛形”。蘆山峁的玉器名揚四海,展柜內陳列的玉琮、玉璧、玉瑗、玉鉞、玉笄、玉斧、玉鏟、玉璜等禮器,精致得令人嘆為觀止。其中青灰玉色質地、通體磨光的“七孔玉刀”,體量較大,學者認為它象征著權威和地位,館方也專門給了“C”位展示。
塞上烽煙 胡漢交融
中原農業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融
該展第二單元主題為“塞上烽煙 胡漢交融”,分為“戎風狄習”“秦韻漢骨”“胡漢交融”“佛光初照”和“隋唐煙雨”5部分。該單元講述了延安作為古代中原農業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融之地,上自史前,下至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等不同朝代出土的文物。
殷商時期,延安是以游牧為主的“鬼方”部族活動地域,鬼方是獫狁(匈奴)的祖先。《周易》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延安始歸殷商統治。展柜中,商代羊首青銅鉞、羊首人虎柄匕、目雷紋觚和饕餮紋斝,向觀眾展示著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商代青銅藝術魅力。西周時期,獫狁等游牧部落的主要活動地在延安。西周素面銅鼎、饕餮紋父丁觥、父丁盉、叔各父簋、環手柄釜、獸面紋鬲、夔龍紋鼎、四穿青銅戈、直內戈等文物,靜靜地講述著這段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延安有白狄、赤狄、林胡和匈奴族活動,戰國中晚期以來先后被趙、魏、秦三國經略,展柜內陳列的多件鄂爾多斯風格的青銅器,如帶銎青銅戈、虎噬蜥蜴長鏈銅帶鉤、銅鹿嵌貝鎮、臥驢紋帶鏈銅帶鉤等文物,都帶有典型的游牧民族風格。
秦漢時期的延安,不僅成為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匯的前沿,更開啟了陜北地區文化多元融合的先河。除了有繩紋陶水管、幾何紋方磚、長樂未央瓦當、陶倉、陶灶、陶罐、陶鼎等中原傳統典型風格的文物,還能見到融合中原和游牧民族風格的青銅器,如彩繪陶羊、鵝首形銅壺、 銅馬、錯金銀銅牛鎮、雞形銅構件等文物,無不驗證了這一時期北方諸族與華夏族的碰撞交融,展現了陜北文化包容開放的基本特征。同時,延安作為中原政權在北方的屏障,秦直道、魏長城、歷代烽燧堡寨的圖片,特別是沿橫山山脈南麓各流域修筑的寨堡群落,成為陜北地區繼秦漢長城之后又一防御工程奇觀。在展覽中,觀眾可通過北宋陜北堡寨烽燧分布圖和三川口之戰形勢示意圖,直觀地了解到這些堡寨的分布和作用。展區內劍戟等兵器文物、展板上的“雕陰之戰”繪畫、“戎人墓地”出土器物,無不展現了延安作為軍事戰略的重要性。“吳起鎮河西繪畫”反映了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在河西地區的軍事活動和政治改革。
延安在千年的農耕與游牧文化交流中,華夏民族與北方各民族逐漸融合,形成了不同時期的黃土古城文化。展覽還介紹了奠定延安古城格局的五座遺址,分別是府城、北衛城、南衛城、東衛城和南寨砭城,因五城簇集,狀似梅花,也被俗稱“五花連城”。此外,該展區對延安域內如史家灣、宜川定陽、寶塔高奴、豐林城、鐵邊城等城址均有介紹,其中豐林城為大夏國皇帝赫連勃勃繼靖邊統萬城之后所筑。
隋唐時期的延安,除了是軍事戰略要地、文化融合的熔爐,還孕育出了豐富的宗教藝術,創造了獨特的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其中子長鐘山石窟,以其精美的造像和雕刻技藝著稱。黃陵萬安禪院石窟,造像表情豐富,姿態生動,展現西魏藝術風格。富縣石泓寺石窟,以規模宏大和藝術精湛而聞名,是北朝佛教藝術的精華。安塞云巖寺石窟,造像具有明顯的民間藝術風格和地域特征。寶塔區狄青牢石窟,造像風格更加細膩,展現唐代宗教藝術走向成熟。這些,在展覽中都有精彩的呈現。
宋夏爭鋒 明清一統
在這里依稀可見當年的金戈鐵馬
“宋夏爭鋒 明清一統”單元,分為“百年對峙”“民生百態”“佛窟禪林”和“明清風云”4大部分,在這里依稀可見當年的金戈鐵馬。
宋與西夏百年對峙的歷史過往中,使延安境內烽燧密布,堡寨林立,重兵云集,戰事頻繁。為解決戍邊之患,北宋在陜北地區利用正規軍、寨戶和移民屯墾,各軍事堡寨之間的聯系緊密。在延安出土了較多兵器、農業用具,如金代鐵器鐵劍、鐵甲等。作為宋夏對峙重要軍事要塞的延安“金明寨遺址”,成為研究那段歷史特別是軍事防御體系的寶貴資料。展板上“宋代延州知州一覽表”記錄了宋代延安重要官員的名單,有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筑牢邊防,抵御強敵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有抵御外侮守邊關的北宋政治家、詞人韓琦,他也是范仲淹的好友;有軍事治理嚴謹,屢敗西夏,鞏固了延州軍事要塞的北宋將領龐籍;還有在科學領域探索并為后世留下了知識瑰寶的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還有軍事天賦較高,捍衛了邊疆安全的“面涅將軍”、北宋名將狄青等。
長期的軍事對峙也使得陜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加快,這一時期成為延安古代歷史文化的輝煌時期。宋夏、宋金、夏金之間在陜北地區的爭奪,既是控制區域的爭奪,也是人口和經濟資源的爭奪。特別是宋金多次戰爭和邊界的變動,經歷了復雜的統治更迭,此次,展覽展出的“金夏劃界碑”、“金代陜西征行萬戶之印”、“金代磚室壁畫墓”等文物,就是這段風云變幻歷史的證明。
北宋時期的延安,見證了許多將門世家的崛起,如夏州拓跋(李)氏、府州折家等。這些家族在軍事上有著卓越的貢獻,同時也為陜北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展覽中的宋代畫像磚墓和宋金宗教題材畫像磚等文物,不僅展示了當時的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也反映了這些將門家族的故事。特別是“宋金民間秧歌舞蹈題材畫像磚”,生動記錄了宋金時期民間文化和娛樂活動,成為今天地域秧歌文化藝術傳承的重要參照原型。
耀州窯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陶瓷窯系之一,是陜西本土重要窯系,以其精美的陶瓷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唐、五代、宋、元等不同時期的耀州窯瓷器,如“五代耀州窯十曲青釉瓷碗”“元代耀州窯白釉黑花玉壺春瓶”“宋代耀州窯青瓷碗”等,記錄了延安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變遷,也反映了耀州窯瓷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風格特點。元代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元朝時期的延安作為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區,出土了較多元黑陶和黑釉瓷器,及“八思巴文”錢幣。如延長選送的“鈞窯天藍釉瓷碗”,就是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特點聞名的元鈞窯。安塞選送的“黑釉鐵銹花玉壺春瓶”及洛川選送的“元代皮影”,可感受元代瓷器藝術和戲劇文化的繁榮。而“元‘八思巴文’錢幣”,則展示了元代的貨幣制度。
明朝時期的延安,軍事防御功能進一步提升,明政府在陜北加強了長城的邊防建設。在該展區可以看到一枚明代的“關防銅印”,它是邊防軍事要塞中使用的官方印章,用于證明文件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是明代延安邊防管理和軍事通信的縮影。此外,在該區域還可以欣賞到寶塔區選送的明“大彬”款提梁紫砂壺,這件紫砂壺不僅代表了明代陶瓷工藝的高超技藝,更以其“大彬”款識,見證了紫砂壺從實用器物到藝術品的轉變。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