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小麥播種已近尾聲。連日來,在西安市糧食主產區之一的臨潼區,農民不僅忙于在本地播種,還有超過600人駕駛農機在省外播種。出省管護糧田,在臨潼農民中蔚然成風。
11月5日,在相橋街道棗張村一處農田里,西安市臨潼區恒遠農機維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五興查看麥苗長勢。“這里種得早,最近雨水又好,麥苗超過兩寸了。我們在省外的播種也基本結束,農機手陸續從河南、甘肅、內蒙古回來了。”王五興說。
王五興是相橋街道的一位農民。從“單打獨斗”到成立合作社,實現規模化經營,他不僅在省內耕作,還在省外管護糧田超過100萬畝。
2014年5月,臨潼的小麥還沒到收獲期,王五興“抽空”駕駛收割機去河南省新鄉市進行小麥收割作業。這是他第一次出省“經營”。在20多天時間里,他收割了大約2000畝小麥。然后,趕回臨潼收割自家地里的小麥。
“以前在收割小麥前,人閑著,機械也閑著。這次出省,讓人和機械都忙了起來,還沒耽誤自家小麥收割。”王五興意識到,可以利用各地糧食播種、收獲的“時差”,多干活多掙錢。
一輩子在地里種糧的王五興突然“開竅”了。當年,他便成立了合作社,購置了2臺收割機,招募了4名農機手。“農業機械可以極大提高耕作效率。人手多了,才能接更多活。”他說。
此后每年,王五興都要出省“經營”。現在,他的“經營版圖”覆蓋北京、天津、湖北、河北、山西、四川、甘肅、內蒙古、青海、寧夏等地。他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既可以進行包括耕、種、防、收等在內的全程托管,也可以進行病蟲害防治等單項托管。
王五興的“實力”不斷增強。他的合作社已經有農業機械近100臺,農機手近200名。
“人家愿意把糧田交給我管,是因為通過提高管護水平,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王五興舉例說,通過小麥寬幅溝播機械化技術,可以使成本降低10%,畝均產量提高50公斤以上;使用植保無人機,可以節約農藥20%以上。
2021年,多個省份遭遇強秋霖天氣,在許多地方,播種機無法進入田地。王五興用無人機進行播種和施肥,出苗率還不錯。
由于利用“時差”延長了生產時間,王五興的“農閑”時間越來越短。“每年1月至3月能閑點,但得利用這段時間維修農機。”他說。
在王五興等“能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從“老把式”變為“新農人”。每年,僅從臨潼趕往河南進行糧食收獲、播種作業的農民就超過1200人次。(記者 張斌峰)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