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合作共筑新高地 創新奏響共贏曲 ——陜西加快建設科技教育中心
供職于西安絲綢之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哈薩克斯坦青年斯里姆是一名跨境電商。2012年至2014年,斯里姆在西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斯里姆進入這家西安市政府重點扶持的科技型創新企業,投身中哈貿易交流。
趙越超是西安中交公路巖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工程師,參與了喀喇昆侖公路堰塞湖段重建的勘察設計工作,用精湛的“中國技術”保障了中巴經濟走廊的互聯互通。
譚亮成是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一帶一路”國際地球環境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員。今年7月,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和塔吉克斯坦科學院的聯合考察。
如今,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活躍著許多像斯里姆、趙越超、譚亮成這樣的“現代使節”。他們在這條科技、教育、文化的融合之路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履行“現代使節”的時代使命,奏響“一帶一路”共贏曲。
在西北工業大學中國航天發展成果科普展上,北斗衛星組網模型吸引了眾多市民和航天愛好者的關注。 記者 劉強攝
打造絲路發展的“金鑰匙”
強化科技領域合作
14世紀,波斯地區的陶匠把開采的鈷礦在當地加工生產出藍彩,通過古絲綢之路銷往中國。中國工匠使用進口的藍彩生產出精美的青花瓷,再通過古絲綢之路把它們大量銷售到中東乃至歐洲地區。
青花瓷凝聚了古老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在古絲綢之路上,伴隨著陣陣駝鈴聲,古老的文明在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相互融合,農產品、農業技術的中外雙向交流一直沒有中斷過。今天,科技合作更是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金鑰匙”。
這段時間,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忙于中哈現代農業創新園的建設工作。按照計劃,公司今年將在哈薩克斯坦當地建設三座日光溫室大棚,并配套建立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及營養配方等方面的科研平臺。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建成后,在楊凌本地就能看到哈國園區里作物的生長、病蟲害等情況,實時指導當地種植工作。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依托楊凌,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從零散的、自發的合作上升到全方位的、自覺的合作。這種前景廣闊的合作,給雙方的人民都帶來了致富的機遇。
據統計,中哈現代農業創新園共從國內引種試驗小麥、玉米、大豆、油菜、蔬菜、苗木等六大類40余個品種,種植面積400多畝,帶動了大型農機、配套機具及溫室大棚建設材料出口。出自我省的小麥品種冬小麥5號具備抗銹、抗旱、高產等突出優點,畝產較當地品種增產82.3%。以園區為載體的農業技術轉化平臺,已經成為楊凌農業對外合作的一個重要途徑。
不僅僅是農業,在裝備制造、能源環境、生物醫藥、社會發展等領域,我省加快建設和布局了一批高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擴大科技對外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目前,全省共建設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4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71個。
在我省科技資源集中的高校,國際合作結出累累碩果。西北工業大學依托“航宇材料結構一體化設計與增材制造裝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在航空宇航材料結構的高性能設計與制造等關鍵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發表論文15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研究成果有力支撐了大運、航天重型運載火箭、新型空天飛行器、新型戰斗機等一批國家重大型號研制;西安交通大學承擔完成的“高性能弛豫鐵電單晶及其單晶超聲器件的研究”項目,通過與俄羅斯合作伙伴的合作,在大尺寸弛豫鐵電單晶生長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制備出4英寸單晶,優化了單晶生長工藝,大幅降低了單晶器件的制造成本。
與此同時,大批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依靠科技實力“走出去”,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創新體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依托工程建設實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路設計的科技創新與新技術應用方面取得多項突破。依托“中交道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研究院與20多個國家建立了產業合作渠道,成立東非、中西非交通設計院兩個海外研發機構,組織編譯國外標準規范50多部、中國工程建設規范18部,自主研發了多個系列、滿足多國標準規范的橋梁構件產品、工程材料及工程CAD/CAE軟件。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我省統籌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還將大力支持國外機構在陜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省內機構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
在商洛市鎮安縣熨斗九年制學校科技小屋內,學生正在感受飛機模型、熱能電能轉換儀、星空儀等科學器材帶來的魅力和樂趣。 記者 劉強攝
共識教育合作“絲路村”
深化國際教育合作
土耳其青年白振國,高中畢業后來到西安求學。在西安生活的這些年,他深深愛上了中國這片土地,并寫下《51天中國行》一書,讓更多土耳其人了解了中國。
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姑娘星星,渴望成為一名歌唱明星。在“中國媽媽”的支持下,她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夢想,并走上了央視的舞臺。
哈薩克斯坦的阿妮塔和她的丈夫元朝輝,通過一段跨國情緣,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創辦了“絲路城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貿物流發展。
白振國、星星、阿妮塔,他們來自“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西北大學的留學生。
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西北大學在國內率先成立了絲綢之路研究院和中亞學院,并在中亞成立西北大學中亞學院吉爾吉斯中大石油分院,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的留學生教育發展作出重點部署,為我省深化國際教育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在東,你在西,同是一路人。為夢想,行千里,相約在一起……”2015年5月22日,在第十九屆西洽會暨絲博會上,“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之歌《同路人》第一次唱響,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所大學的代表共同發表《西安宣言》,“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正式宣布成立。
“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大學積極響應。截至目前,已有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所高校參與聯盟。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表示,聯盟將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人才需求,與海內外高校相互協作、深化交流,為中國文化、教育、科技和企業在絲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發展壯大提供人才支撐。
各具特色的國際合作在各個高校開展。在服務國家發展和實現“一帶一路”共贏發展中,在陜高校各盡其能。
2016年11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12個國家59所大學與科研機構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聯盟成立后,學校先后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設一批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園,集中示范推廣我國先進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小麥、蘋果、玉米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
西安石油大學立足石油工程等特色專業,培養國際化本土化專業技術人才,在中亞等能源富集區域形成了品牌影響力。哈薩克斯坦特爾蓋石油公司、曼格什套油氣公司、中塔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等中外企業,先后與學校建立合作,開展企業所需人才的訂單式培養工作。與此同時,學校通過搭建絲路能源國際合作平臺,推進“一帶一路”能源類高校深度合作,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阿塞拜疆等國能源高校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等合作項目。
今年開始,西安外國語大學的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等非通用語言專業開始招生。截至目前,該校非通用語種專業已經達到21個,非通用語言的學科建設逐步走向成熟。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學校非通用語種專業計劃達到48個,形成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專業群。同時,學校還以絲綢之路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翻譯教學實踐基地等教學科研資源為依托,推進陜西省“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及大數據平臺建設。
在西安交通大學第六屆國際文化節上,來自英國、俄羅斯、韓國、巴基斯坦等132個國家的兩千余名留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本國文化。 記者 劉強攝
為“一帶一路”貢獻“陜西智慧”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陜西充分發揮區位和科教資源優勢,積極搭建國際合作平臺,推動絲路沿線科技教育合作與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陜西科教資源滋養著絲路沃土,為“一帶一路”貢獻“陜西智慧”。
幾年來,一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職業農民、農業園區開發人員組成的現代農業專家團隊行走在“一帶一路”上,為絲路沿線各國人民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
在中哈現代農業創新園,2016年,園區種植的陜西小麥畝產最高達319公斤,而當地小麥品種畝產只有175公斤。楊凌示范區已經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農業合作關系。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都有與陜西合作建設的農業、畜牧產業園。
目前,楊凌已經成為中國西部最重要的農業科技合作基地,擁有一支高水平的農業科技援外技術專家隊伍。據統計,楊凌示范區每年選派超過20位專家前往發展中國家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作為中國旱作農業技術援外培訓基地,自2005年以來,楊凌示范區累計為發展中國家培訓了20多位農業官員和2000多名技術人員。與此同時,隨著楊凌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國家研究中心、高效用水國家協同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國際農業科技成果交易示范區的建設,更多農業科技成果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轉化,“陜西智慧”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更多福祉。
在深化國際科技教育合作的同時,省內的企業也在擴大“一帶一路”的朋友圈。2015年,法士特第一臺12擋變速器在泰國裝配試車成功。法士特從而有了首家海外工廠,成為中國第一家在東南亞設廠的商用車變速器企業。立足“一帶一路”倡議,陜西科技創新企業法士特開啟了國際化發展新篇章。
隨著更多的陜西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去”,陜西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陜西智慧”服務于“一帶一路”更多領域。
今年4月,中俄絲路創新園在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正式開園。在當天的開園儀式上,俄羅斯立德集團、俄羅斯Ketch up集團、俄羅斯中小企業聯盟、俄羅斯亞洲工業企業家聯合會四家俄方機構分別與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入駐中俄絲路創新園。中俄絲路創新園是2014年中俄雙方共同簽署的《關于合作開發建設中俄絲綢之路高科技產業園的合作備忘錄》的重要載體,是兩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
中俄絲路創新園是我省深化產學研合作,立足打造中國西部最活躍的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的產物。據不完全統計,陜西已建和在建的國際合作園區超過15個,其中海外園區超過7個。隨著更多產學研平臺的建立,以“陜西科技”為支撐的“陜西智慧”如同轟鳴的發動機,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技術合作的巨輪滾滾向前。
陜西科教實力有目共睹。近年來,世界見證了沿線各國在教育合作、科技交流、創新引領等方面諸多的發展成就。隨著交流合作的深入推進,“陜西智慧”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釋放出更大的潛能。
陜西有信心、有能力擎起“一帶一路”創新大旗,深入推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交流,奏響“一帶一路”上最響亮的共贏曲。 (記者 張梅)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