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條狀”古法粽子
“百年傳統(tǒng)技藝”古法粽子
大洋網(wǎng)訊 如今市面上的粽子,款式、包裝都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接。你對“百年傳統(tǒng)技藝”古法粽子感興趣嗎?在順德均安,經(jīng)營傳統(tǒng)食品的歐陽劍清就是一位古法粽子的“傳承人”。他堅持用傳統(tǒng)“配方”、“長條狀”造型、用“風爐”柴火來制作粽子。特別的是,食客不需要用刀來切古法粽子,直接用粽子繩就能優(yōu)雅地切開。
用料散發(fā)舊時味道
歐陽劍清介紹,近百年來順德的傳統(tǒng)粽子都是用蕉葉包裹的。“如今香蕉樹少了,我們選用另外一種葉子包裝,就是大竹葉。”“包裝”雖然換了,但“內(nèi)涵”沒變:肉粽子的用料包括糯米、五花肉、咸蛋黃、綠豆;堿水粽的用料包括紅豆沙、堿水、糯米。歐陽劍清說,這是順德具有百年歷史的古法粽子最傳統(tǒng)的搭配。
在包裹粽子方面,歐陽劍清堅持采用傳統(tǒng)的“長條狀”,而不是如今市面上經(jīng)常看到的“包子形狀”。有人戲稱均安這種“長條狀”粽子為“手握三角形”,這種形狀其實蘊含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當年村民吃粽子,還要忙農(nóng)活,于是就手抓粽子一端,撕開另一端,邊工作邊品嘗。
用繩優(yōu)雅地切粽子
配料齊全,包裹完畢,制作古法粽子的精髓部分來了:用“風爐”柴火燒。“風爐”是均安人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土灶頭,如今非常少見,歐陽劍清請人特制了幾個。“風爐”以柴火來燒,端上大鍋,一次可以蒸熟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古法粽子,關(guān)鍵在于火力。歐陽劍清說,柴火夠“力道”,而且“綿延有韌勁”,頭一個小時水燒開后,就慢火慢蒸6~10個小時,通過柴火熱力不斷滲透,粽子內(nèi)的各種餡料與糯米發(fā)生神奇的“反應(yīng)”,讓古法粽子特別入味,令人“食過返尋味”。
這其中,還有一個訣竅,就是用繩子捆綁粽子時,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太緊可能造成粽子沒熟透;太松又會讓蒸氣“溜進”粽子,影響口感。用傳統(tǒng)方法蒸出來的粽子,糯米完全沒有粘在竹葉上,“這就是合格的古法粽子”。
讓人驚喜的是,品嘗古法粽子還有竅門。均安粵劇演員歐陽寶珊進行了示范:一般被直接丟棄的粽子繩,原來是有妙用的,只見他用牙齒咬住長繩一端,用右手在繩子另外一端繞圈,接著用繩子一拉,一塊圓筒狀的粽子就滑落到碟子上了。如此反復(fù),不需要用刀,也沒有讓糯米粘在手上,就完成了優(yōu)雅地切粽子的過程。
“古法粽子全程手工操作,比較繁瑣。”歐陽劍清說,每一個都是辛勤勞作的成果。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 曾毅(除署名外)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 何波(除署名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