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馬卓)“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樣的奇妙景象只有在柏社村才能看見。柏社村坐落于咸陽市三原縣新興鎮北部,革命戰爭年代,柏社是通往革命根據地照金、馬欄、延安的咽喉要地,紅軍和八路軍均在這里設有秘密交通站。
穿過一段林蔭路后,“‘陜’閃紅星耀中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柏社村,親身感受到了什么是“見樹不見村”,村道兩側高大繁茂的楸樹遮天蔽日,使得整個村落掩映在天然的綠色屏障中,形成十分封閉幽靜的空間環境。在微風的蕩漾下,一切顯得那么的靜謐、古樸而美好。
采訪團順著村道一路參觀感受柏社村的風貌,發現了一些特殊的“房子”,即地窯。之所以“見村不見房”,便是因為地窖的特殊構造。“地窯受外界氣候影響小,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特別是它建造簡單、費用低廉,是渭北黃土高原居民的理想居住方式,而且可以躲避戰爭帶來的危害。”講解員李海峰驕傲地說,“歷史上渭北地區地窯分布十分廣泛,但由于多種原因,目前地窯保留最多、最為完整的是柏社村。”
柏社村內保留有傳統的窯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窯洞四合院225院。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48院,經常有人居住的有25院。
隨后,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采訪團參觀了習仲勛同志在柏社從事革命活動時的聯絡點及住宿地。講解員對一張張珍貴照片、一件件滄桑物品的介紹,把大家帶回到了革命前輩們在柏社村聯絡點地窯和群眾促膝夜談,播撒革命火種的崢嶸歲月,更深入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偉大革命精神。
通過此次參觀,采訪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黨史學習教育和紅色洗禮,切實體會到革命先烈們進行革命斗爭的艱辛。記者們紛紛表示,要繼承發揚革命先烈無私奉獻、不屈不撓的精神,把革命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2008年,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張錦秋主持設計了三原柏社地坑窯洞民俗文化村發展規劃。2013年8月柏社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2014年3月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目前,新興鎮黨委、鎮政府正借助柏社村的紅色旅游資源及獨特的民居文化,全力打造一個具有觀光、避暑、度假、科普等綜合功能的文化觀光型和民俗體驗型的古村落旅游區。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