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和旅游部7月26日公布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寧強縣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通過驗收,正式確定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根據《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號)有關規定,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開展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果驗收工作。經材料審核、實地暗訪、專家評審和社會公示等程序,通過驗收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式確定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此次通過驗收的有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 、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 、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區、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陜西)五個省市的保護區。
羌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羌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的寧強縣、略陽縣自古就是羌族歷史遷徙中的主要通道和繁衍生息之地,羌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民居建筑、服飾飲食、禮儀節慶、民間藝術、手工技藝等為代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地域特色的漢中羌文化。
千百年來,羌漢先民在漢中繁衍生息,推動羌文化與陜南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及西北游牧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融共進,創造了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現有羌族儺戲、刺繡、木雕竹編、民俗剪紙、薩朗舞、羊皮鼓舞、罐罐茶等30余項羌文化非遺項目。同時,在秦嶺巴山獨特地理環境中,與其他地區羌文化相比,漢中仍保存了上刀山、過火海等原真性較強的羌文化形態,具有較大的研究、保護和傳承價值。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原文化部于2008年10月批復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位于陜西省寧強縣、略陽縣。
位于漢江源頭嘉陵江畔的寧強、略陽兩縣,自夏、商以來就是羌人生息地和多次遷徙的主要通道,歷經千年時光,楚、蜀、隴、秦文化在這里交融互滲,留下了羌族刺繡等豐富的羌文化印記,成為體現民族文化融合演變的重要樣本。
寧強縣是古代氐羌民族的居住地之一,取“羌地永寧”之意,古名“寧羌”。自古以來,羌文化在這里綿延發展,留下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強縣因此被譽為“漢江之源、羌族故里”。
近年來,漢中堅持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羌文化系統性保護,著重打好“融”字牌,讓羌族文化“活”起來,在推進非遺和羌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記者 胡 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