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榆林強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能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史鵬飛 趙 政
《人民日報》(2023年12月01日 第 10 版)
創新求突破,轉型促發展。近年來,陜西榆林依托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動能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
過去一提到塑料產品,人們聯想到的往往是污染。但有一種塑料材料,可在土壤、海水等環境中完全無害降解。這種名為聚乙醇酸的可降解材料可廣泛應用于一次性塑料袋等食品包裝領域,還可用于醫用手術縫合線等材料領域。去年9月,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5萬噸/年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項目建成投產,標志著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實現工業化生產。
走進榆林化工,展示臺上擺放著以原煤為原材料生產出的甲醇、乙二醇、聚乙醇酸等一系列產品。“在我們這里,煤炭已經從單純的燃料,變為了工業生產的原料。”榆林化工技術質量部技術管理工程師楊學超說,“我們已實現從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烴及各種化工產品的完整產業鏈條,黑色的煤炭由此變成了白色的‘大米’。”
近年來,榆林化工著力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任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按照《“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指導精神,目前,榆林已啟動建設陜汽氫燃料電池重卡一期項目,全面建設包括制氫、純化、儲運、加氫站等環節在內的產業鏈條,力爭在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推動氫能技術發展和示范應用。此外,榆林還積極發展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無人系統產業,為產業轉型拓展更多方向。
適應產業科技新趨勢,就要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靠智能化降本、增效、提質。
身著工作服、頭戴礦工燈,深入地下330米,在陜西陜煤曹家灘礦業有限公司10米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面,令人驚嘆的不僅是這里創造的一次采全高10米等多項“世界第一”,煤礦的智能化建設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從地下到地上,從人工到機器人。近年來,陜煤集團加快開展數據標準化治理和智能專網建設。現在,即使身處外地,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工人在地下的具體位置;只需操作手柄,體型巨大的采煤設備就能自行運轉……目前曹家灘礦業有限公司已實現礦井采掘、運輸安全保障、生產管理等全過程智能化運行。
“煤礦智能化生產運行最明顯的成效,就是所需工作人員數量減少,勞動強度也減輕了很多。”曹家灘礦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銳說,采掘工作面的減人、減負擔,帶來的是增效、增安全。現在1個工作面只需要5—7個人,日最高產能卻能達到6.2萬噸煤。安全生產方面,煤礦的通風系統通過通風參數實時計算、設備智能遠程監控等技術,實現了通風調控方案智能生成。瓦斯災害防治系統、火災智能精準監測預警等智能化系統也極大降低了生產風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