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全省文物局長會議在西安召開,總結2023年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重點任務。2024年要緊扣籌辦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組織陜西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推進重點博物館改擴建工程三項任務,建好用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文物資源保護管理一體化平臺四個平臺,建強文物考古、科技保護、傳播利用、專業技能、綜合管理五支隊伍,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世界一流考古機構、一流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文物科技保護一流國家平臺、大遺址保護一流示范樣板、對外交流合作一流高地、梯次結構科學合理的一流保護管理團隊七個一流,以全省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新成效,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陜西新篇不斷作出貢獻。
秉持“大文物”理念
各類文物應保盡保
會議指出,要秉持“大文物”理念,以全面系統整體保護實現各類文物應保盡保,在賡續傳承中華文脈上作出新貢獻。要精心組織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普查機構,制定印發工作方案,為建立全省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和數據庫提供準確、科學的信息。
要盡快建成投用全省文物資源保護管理一體化平臺,構建統一開發、匯聚、使用的文物數據資源管理體系,以創新文物資源管理決策模式,推動文物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陜西帝陵保護條例》立法,加強陜西長城、石窟寺等重要文化遺產法規建設,加快黃帝陵、秦始皇陵、漢長安城、西安碑林等保護規劃和革命文物片區規劃申報審批工作;統籌全國、省級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低級別文物保護管理,開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區劃地形測繪,推動不可移動文物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做好“三區三線”劃定中文物保護評估體系建設,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好文物。
做好西安城墻、鐘樓、彬縣大佛寺等古建筑、磚石建筑、石窟建筑保護維修、監測評估和保養維護,加強文物保護單位內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力度;做好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準備工作,申報第二批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試點,加大文物保護單位數據采集和三維掃描覆蓋范圍,完善土遺址、石窟寺預防性保護操作規范,推動古籍、壁畫、有機質等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構建文物防災減災工作體系。組織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革命文物征集、認定,推進第三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實施抗戰革命文物專項保護工程,提升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水平。
加大文物安全科技研發投入,推廣無人機等裝備在田野文物安全防護中應用范圍,提升文物防盜、防雷、防震、防淹、防病蟲害等應對能力。加強文物安全聯合檢查,深入開展文物系統安全生產、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繼續開展“鷹”系列打擊防范文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堅決守牢文物安全底線。
堅持“大考古”思路
深化文明歷史研究
會議強調,要堅持“大考古”思路,以考古科技創新融合實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在深化文明歷史研究上再攀新高峰。
要加快共建“世界一流考古機構”,突出陜西考古資源稟賦、凝練重大課題項目,優化基建考古規范流程,促進考古工作融入國家總體戰略部署。推進考古學理論、方法、技術創新,完善學術研究體系、創新田野工作模式,暢通多學科合作渠道,加快國家和陜西省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科研基地、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建設,不斷提升考古發現、分析研究綜合集成能力,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要積極做好考古發掘闡釋,圍繞“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根本任務,緊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等國家重大課題,加大與山西、四川等毗鄰省份合作力度,積極推進石峁、太平、寨溝、秦東陵、秦雍城、秦咸陽城等重點考古項目,適時出版楊官寨、劉家洼、周原等考古工作報告,用更加豐富、立體的實物證據和研究成果,更好闡釋“第二個結合”的歷史邏輯,更好闡釋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要加強考古成果展示利用,扎實開展秦蜀古道資源調查、價值闡釋和保護展示,加快漢長安城遺址規劃編制、考古研究、環境整治等部省共建內容全面落實,推進漢陽陵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北首嶺等省級文化遺址公園保護展示工程實施,逐步建立多層次的考古遺址保護利用體系。積極促進出土文物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賦能發展,策劃推出“吉金中國”“天下同一”等反映中華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系列展覽,廣泛搭建“數字+考古”“科技+考古”“媒體+考古”等宣傳普及平臺,充分發揮文化遺產以物知史、以史鑒今的重要作用。
拓展“大歷史”視野
提升文博公共文化服務
會議強調,要拓展“大歷史”視野,以更多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眾,在文博公共文化服務上實現新提升。
要結合地方經濟,活態展示各類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做好長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探索建立陜西黃河文化標識體系,推動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積極整合長城周邊文物、文化資源,謀劃一批具有引領示范潛力、可形成復制推廣經驗的長城綜合性保護展示項目。
優化全省博物館體系布局,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及其他國家一級博物館、重點博物館,要對標“世界一流博物館”“卓越博物館”創建目標。
特別是要精心籌辦好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加快推進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陳列布展、周邊基礎設施改造和環境整治。
推廣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經驗,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省際協作和陜甘、陜甘寧、川陜、長征革命文物連片保護展示,推進革命文物主題游徑、長征歷史步道重點項目建設。
緊抓“大發展”機遇
探索文明交流互鑒新路徑
會議強調,要緊抓“大發展”機遇、以文物國際交流合作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上探索新路徑。
發揮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平臺作用,指導“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做好業務籌劃、拓展與中亞國家的文明研究和人才培養合作內容,集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優勢力量、推進中國-中亞聯合考古、中緬蒲甘他冰瑜寺保護修復等國際考古和文物保護領域合作,深化中法公輸堂、茂陵石刻、中英“駿”工程、中美數字教育等文化遺產項目合作,不斷提升陜西文物的品牌效應、加強中國理念的國際認同。
加快石峁遺址申遺文本和規劃編制,爭取石峁遺址盡快列入國家申遺計劃。加強中外文明比較研究與中華文化國際推廣傳播,做好日本、亞美尼亞展覽引進和西班牙、匈牙利等外展展出工作,積極構建深層次的文物展覽“請進來”“走出去”格局。
加強與港澳臺文化遺產交流機制和平臺建設,赴臺舉辦“大秦雄風”3D打印特展,持續舉辦西安碑林兩岸臨書展、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認真辦好“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中華歷史研習營等活動,增強國家認同、歷史認同、文化認同。
此外,要形成“大保護”合力,以文物科技人才引領帶動治理能力水平提升,在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上開創新局面。出臺陜西省《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實施方案》,加大文物科技研發投入和高新科技應用范圍,推進與省科技廳“兩鏈融合”、與省社科聯“文物保護利用重大課題”研究。(文/記者 張瀟 省文物局供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