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是改善土壤環境質量、防范土壤污染風險的主要手段,也是“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體現。2023年5月發布的《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礎弱、歷史欠賬多,同時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土壤污染防治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
省政協副主席、民盟陜西省委會主委
范九倫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住陜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民盟陜西省委會主委范九倫提交提案指出,當前,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存在土壤污染類型及污染程度不明、綠色低碳污染防治技術實用性不強、土壤污染防治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等客觀問題。
范九倫認為,保護好土壤環境、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關系人民健康與民生的大計。在“雙碳”背景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重點是平衡好“低碳”與“治理”的關系,倡導“綠色可持續修復”理念。
為此,范九倫建議,結合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數據、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數據、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數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土壤檢測數據,利用統計分析、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工具分析識別污染重點區域和關鍵污染物,根據數據時序反演影響土壤污染的關鍵因素和污染源發展態勢,構建土壤污染區域、要素、原因等一體化大數據模型,建立國家土壤污染數據庫,為土壤污染的預測、監測、綠色防治等提供科學依據。
在推動精準科學治污方面,范九倫認為,應依據國家土壤污染數據庫成果,解析污染物綠色低碳轉化去除機制和生態生產功能重構機理,以土體有機重構為核心,從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和原創性設備研發等方面積極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綠色低碳型土壤污染修復技術與原創性設備研發,構建“污染場地技術評估—功能有機重構—綠色低碳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模式,建立跨流域、跨區域的綠色低碳綜合防治示范項目,運用土地工程手段解決土地污染問題。依據行業特征,建設土地工程科技創新的國家級科研平臺、專業化團隊和孵化基地,提高技術準入門檻,推動土壤綠色低碳污染修復高質量發展。
范九倫同時建議,進一步健全土壤污染全過程智慧監管體系,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現代化水平。以土體有機重構核心理論為基礎,構建污染土壤持續利用經濟性與安全性并行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土壤污染跟蹤監測與預警體系建設,成立以土壤污染數據庫管理、質量監測監管、風險預警、“能進能出”動態管理等為主要任務的專職管理機構,起草頒布以分區分類別污染修復安全閾值為主要內容的專項法律法規,指導開展土壤污染綠色低碳修復,探索在國家法律法規約束框架下建立監測信息共享共治機制,以信息化手段為抓手,以高科技為支撐,不斷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效能。
各界導報特派北京記者唐冰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