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北周武帝宇文邕長啥樣?因何英年早逝?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復旦大學等發布宇文邕頭像“復原圖”

2024-03-29 07:15:41  來源:西安新聞網  


[摘要]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復旦大學等對宇文邕墓出土人骨進行了科學分析,發布了宇文邕的頭像“復原圖”...

考古工作人員提取考古樣本DNA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突發惡疾、英年早逝。3月28日,在陜西省文物局召開的關于北周高等級墓葬考古研究新進展成果發布會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復旦大學等對宇文邕墓出土人骨進行了科學分析,發布了宇文邕的頭像“復原圖”。這是我國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復原古代帝王容貌,賦予歷史以鮮活氣息。

  那么,宇文邕長什么樣?死因是什么?對此,專家也進行了解答,解開千年謎團。

  科技考古復原宇文邕長相

  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至578年)在位期間,大舉實行軍政改革,統一中國北方,促進民族融合,對后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這位帝王的樣貌怎樣?如何復原?

  “首先要有完整的顱骨來掃描,用遺傳背景最為接近的人群來‘貼上’軟組織,用基因來預測膚色、頭發是直的還是卷的、瞳孔的顏色等,有了年齡信息再做‘老化處理’,目前精準度在90%左右。”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表示,專家拼好完整的顱骨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復原。

  據介紹,過去是根據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對北周武帝的容貌進行合理想象。本次研究中,團隊以顱骨CT掃描技術對北周武帝進行了初步面貌復原。通過分析控制頭發、皮膚和瞳孔色素相關的基因位點后,認為“武帝是黑色頭發、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

  宇文邕死因或與服食丹藥密切相關

  “我當時還沒有太在意,沒想到檢測試劑一加進去立刻變色,非常令人驚訝。”文少卿對發現宇文邕死因或與中毒有關的過程娓娓道來,“在接觸樣本時,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張建林研究員就提醒我們,你看這個樣本發黑,我們先用體質人類學研究確定,墓葬的主人年齡30歲到40歲之間,DNA檢測也證實為男性,證實為宇文邕本人,然后再探查其骨骼,選取了墓葬中的陶罐、平民墓地、水源樣本等作為參照,對遺骸樣本中33種微量元素進行分析后,其體內砷、硼、銻的含量顯著高于同時期古代平民和貴族的平均水平。”

  砷中毒到底是急性還是慢性?

  “如果為急性中毒,那么砷元素會在腹部富集,人骨不同部位的代謝速率不同,由于樣本都采自北周武帝遺骨的股骨部位,說明這些元素是在長期飲食中累積在骨骼中的。”文少卿說,在北周武帝生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服用道家丹藥是社會上層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補長生。所謂丹藥,其實是不同晶體形式的無機化合物,由多種礦物高溫燒制提煉而成,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使用歷史。《周禮·天官篇》和《抱樸子內篇》等道家典籍均顯示,不同丹藥的成分雖有所差別,但雄黃與礬石是其中代表成分。雄黃為硫砷化物礦石,礬石是一種含鐵的硫砷化物。黃色的雄黃、白色的礬石、紅色的朱砂、青色的曾青、黑色的慈石與道家五行原理的五色相對應,為當時著名丹藥五石散的主要原料。

  分析顯示,北周武帝樣本與隋唐時期貴族郭嗣本的體內元素組成最為接近。根據文獻記載,郭嗣本有長期服食丹藥的生活習慣,甚至接受過皇帝的御賜丹藥。北周武帝經歷了與郭嗣本相似的元素積累,其遺骨中砷、硼、銻元素顯著偏高,可能是由于他服食了以雄黃、礬石、硼砂、輝銻礦石為主要成分的丹藥。

  史料記載,公元575年至578年,北周武帝數次發病,生病時“癘氣內蒸,身瘡外發(身體內部的病癥不斷積累,在皮膚表面爆發出來)”“身生癩瘡,惡疾而死(由于身體上長瘡,生重病而死)”,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膚病為代表特征。在研究團隊看來,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現。

  “慢性砷中毒后,病人皮膚上會出現彌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著和病變,并導致皮膚血管發生變化,四肢出現疼痛和紅腫。”文少卿說,在北周武帝的股骨上,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塊黑色色素沉著區域,“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膚病變引起的骨髓壞死所導致的。”

  為“胡漢融合”找到了直接證據

  “北周武帝約三分之一的古代黃河流域血統極可能是鮮卑皇族與漢人貴族長期通婚的結果。”文少卿告訴記者,鮮卑人群的起源研究是歷史學和人類學領域的重要課題,通過對北周武帝基因組進行分析,從遺傳學角度揭示了北周武帝及其家族的族源,對理解鮮卑人群的起源意義重大。

  通過遺傳學分析,團隊發現,武帝與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現代達斡爾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遺傳關系,并估計北周武帝血統有六成源于古代黑龍江流域的東北亞人群,三成源于古代黃河流域的農業人群。整合分析已發表的鮮卑人基因組數據后,研究團隊還發現,鮮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統來源于黑龍江流域的古東北亞人群,同時,不同地理區域的鮮卑人內部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而這種差異很可能是鮮卑人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與周邊人群長期通婚融合的結果,這為南北朝時期貴族之間“胡漢融合”找到了直接證據,對于中古時期通過民族融合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意義重大。

  考古實證北周帝陵位于洪瀆原

宇文邕墓葬發掘出土的文物

宇文覺墓葬發掘現場

  孝陵和宇文儉墓等北周皇室成員墓葬在咸陽洪瀆原被發現之后,考古人員通過實證認為北周帝陵應位于洪瀆原。這是記者3月28日從陜西省文物局召開的關于北周高等級墓葬考古研究新進展成果發布會上獲悉的。

  北周是中國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奠定了隋唐大一統的基礎。北朝后期,宇文泰憑借家族和自身的影響力,成為關中鮮卑集團的主持者,建立西魏北周政權。尤其是北周宇文氏政權為全國大一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隋唐王朝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北周定都長安,歷五帝,共二十四年。根據文獻記載,北周共有6座帝陵,分別是文帝成陵、孝閔帝靜陵、明帝昭陵、武帝孝陵、宣帝定陵和靜帝恭陵,除文帝成陵外,其余5座帝陵的位置文獻并無記載。

  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北周帝陵所在位置逐漸得以揭示。

  1993年,搶救性發掘的咸陽陳馬村北周墓出土墓志、金璽等重要文物,表明其墓主為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該墓即北周孝陵。

  2022年,配合基本建設過程中發現的咸陽北賀村北周墓出土墓志顯示,其墓主為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該墓應為北周靜陵。結合宇文泰諸子墓葬的分布情況,咸陽洪瀆原為北周帝陵之所在。

  考古人員通過實證認為北周帝陵應位于洪瀆原。孝閔帝靜陵以西,地勢逐漸變低,而且基本沒有北周重要墓葬的分布,因此可以確定靜陵是北周帝陵分布范圍的西部邊界;武帝孝陵位于陳馬村,基本位于洪瀆原的東北緣。從西南的靜陵到東北的孝陵之間的區域是洪瀆原北周墓葬的集中分布區,推測北周其余3座帝陵亦應該沿洪瀆原的邊沿分布。

  專家:突厥阿史那部起源于歐亞大陸東北亞

  3月28日在陜西省文物局召開的關于北周高等級墓葬考古研究新進展成果發布會上,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表示,研究表明,生于蒙古草原的阿史那皇后,在定居北周都城長安后,享受了與其故鄉一樣甚至相對更好的以畜牧產品為主的飲食生活方式。

  武德皇后阿史那氏為突厥木桿可汗俟斤之女,武帝于天和二年(567年)迎娶至長安,其生物學樣本是追溯突厥源流史的重要材料。

  研究綜合運用生物考古和歷史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對公元6世紀都城長安身份明確、有史料記載的8例核心貴族階層人類骨骼、9例關中地區平民人類骨骼和3例家養動物骨骼進行了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結果反映出居住在長安的皇帝、皇后和其他占據社會高層的貴族群體以及平民階層的飲食情況,揭示6世紀長安地區人們飲食、社會地位和身份之間關系的復雜性。

  “從我們測得的數據來看,明確了突厥阿史那部起源于歐亞大陸東北亞,即今天的中國東北到俄羅斯貝加爾湖區域,否定了歐亞大陸西部起源說和多重起源說。另外,阿史那氏與鐵器時代以后的通古斯(阿爾泰語系的三大語族之一)和蒙古語游牧人共享更多的基因,如柔然(中國古代游牧民族之一)、鮮卑、契丹、黑水靺鞨(唐代東北部族名),與其他古突厥人有顯著的遺傳差異,顯示了突厥汗國內部的多重來源。”文少卿說,突厥阿史那部對現代突厥語人群的遺傳貢獻非常有限,再次確定了突厥語為文化傳播模式,而非人群擴張模式。

  文/記者 張瀟 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北周 高等級 墓葬 考古 研究 成果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