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記者從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7周年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七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推動了127項改革試點任務全面落地,累計形成686項創新案例,其中39項案例得到國務院和相關部委通報肯定,88項案例在全省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和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
突出重點領域制度創新
新增市場主體214833家
七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全力推進貿易、金融等重點領域開放創新。
通關效率大幅提升。集拼出港企業通關時效提高2-3天,創新實施機坪“直提直裝”新模式,實現國際貨物24小時“隨到隨提、隨到隨裝”,上線運行全國首個“加工貿易云報核系統”,壓縮通關時間50%以上。
開放載體不斷拓展。全國首個內陸港口啟運港退稅試點資質在西安港實施。今年2月,西安市二手車出口一站式服務中心揭牌運營。不久前,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正式投用,將有效促進中哈兩國及與歐洲國家的經貿往來,為中歐班列“樞紐對樞紐”高效運輸體系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金融服務持續完善。探索形成“科創企業票據融資新模式”“通絲路跨境電商人民幣結算服務平臺”等4項國家級制度創新成果。“絲路國際保理平臺”累計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人民幣融資超過55億元,美元融資3000多萬元,服務中小企業超2000家。
一系列創新舉措,有力激發了自貿試驗區的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動力,吸引了博世力士樂二期、東航賽峰、菜鳥國際、梅里眾城等一大批知名企業、項目在區內聚集,推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現代物流、檢驗檢測、會議會展等為代表的優勢產業快速發展。
自貿試驗區設立至今年2月,西安區域新增市場主體214833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015家,注冊資本億元以上企業1151家,新增市場主體是揭牌前的8倍。
積極對標國際經貿規則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七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強研究,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政務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在全市率先設置“潮汐窗口”,建立“企業寧靜日”制度,設立西北地區首個省級RCEP企業服務中心,不斷提升服務開放型經濟的營商環境建設水平。
人才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探索開展外籍人才創新創業試點,頒發了全省首張外國人才創業工作證。設立全市首個自貿人才交流基地,加快釋放人才紅利、助力企業發展。
法治環境持續向好。引進首家香港與內地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設立全省首個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上線運營全國首個國際商事法律線上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一站式”國際商事法律服務體系。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中,西安市多次獲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標桿城市,并被認定為全國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去年年底舉辦的2023國際化營商環境創新發展論壇上,西安獲評“2023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
加快區域協同聯動
服務國家戰略成效顯著
圍繞中歐班列(西安)高質量開行,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推出了艙單歸并、全程統一運單、寬軌直達班列等20多項創新舉措。在航空口岸探索形成“大型機場運行協調新機制”“進口快件智慧監管模式”等10余項創新舉措。
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建設中歐合作產業園、中俄絲路創新園,支持愛菊集團、隆基綠能等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分銷網絡、生產基地和物流園區。在國際教育合作方面,設立國際漢唐學院和中國書法學院等活動。在文化醫療等方面,建成全國首個“互聯網+文物教育”平臺、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等多國設立中醫藥診療中心。
多方協同促創新。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先后加入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與青島、煙臺、濟南等沿黃流域9省(區)25個經濟功能區開展知識產權協同保護、行政審批一體化跨域通辦等服務合作;與云南、四川等5個自貿試驗區探索推進中老鐵路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創新;與連云港、鄭州等9個自貿片區共同發起成立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自貿試驗區聯盟,進一步深化產業、通道、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協同合作。
在省內,積極推動西安6個開發區獲批陜西自貿試驗區第二批協同創新區,以全域自貿理念深化協同創新。并與寶雞、銅川、渭南、延安等協同創新區簽署協同創新發展合作協議,初步形成了自貿協同創新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首席記者 軒轅楊子)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