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工產業核心能力建設暨寶雞時代提質增能項目。
三立智能電氣設備生產項目。
陜西省農作物種子繁育加工基地項目。
大窯飲品年產50萬噸飲料智能工廠項目。 記者 謝斌 攝
軌工產業核心能力建設暨寶雞時代提質增能項目。
飛機及發動機用鈦合金綠色循環生產線建設項目。
三立智能電氣設備生產項目。
陜煤啟辰高分子材料研發生產基地項目。
建設工地上塔吊林立、機械轟鳴,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生產車間里設備高速運轉、生產熱火朝天,產業發展日新月異……五月,花盛開,樹繁茂,春夏之交的三秦大地絢麗而蓬勃,綻放出生機與活力。
5月6日,2024年一季度全省重點項目觀摩(關中片區)活動啟動,在為期2天的觀摩活動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別率隊,實地交叉觀摩寶雞、咸陽、楊凌示范區、渭南、銅川、西安等地重點項目建設情況。
觀摩第一天,緊鑼密鼓,以項目為觸點,觀摩者目睹了各地循“新”出發,向“質”而行,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近距離感受了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
中國運營鐵路線上每18公里一輛“寶雞造”
謀“新”重“質”,智造見“力”,借力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寶雞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正向全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邁進。5月6日,2024年一季度全省重點項目觀摩(關中片區)活動來到軌工產業核心能力建設暨寶雞時代提質增能項目,探尋“寶雞造”軌道交通裝備從寶雞出發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項目組裝廠房現場,接觸網檢修作業車、雙動力地鐵打磨車等設備車輛正在組裝調試。“在中國的運營鐵路線上,每18公里就有一輛產自寶雞中車時代的工程車輛……”寶雞中車時代黨委書記劉治邦介紹,項目一期、二期全面達產后,將承接成都、太原產能轉移,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型號最全、產量最多的三大軌道工程機械制造基地之一。
“首創業內領先的系統+整機+維保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創造了國內軌道工程機械的多項第一,累計取得專利244項……”劉治邦說,項目總投資10.11億元,占地500多畝,一期工程投資5.68億元,主要建設整機總裝、調試等生產配套建筑及試車線、試驗線、存車線等室外鐵路線輔助設施。項目4月18日正式投產,全面建成后,將有效改善寶雞中車時代一直以來存在的制造資源和試驗資源短缺局面,年銷售收入預計將實現翻一番。
極速版效率讓企業“拿地即開工”
當年拿地、當年開工、當年建成投產……寶雞的“陳倉速度”讓大窯飲品年產50萬噸飲料智能工廠,不僅成為當年全國3個在建生產基地中速度最快的,更是從配套優勢、交通優勢,再到資源優勢,為企業帶來了便利和機遇。
“為進一步提升生產能力,拓展品牌影響力,2023年,企業選擇在陳倉區投資建設全國第7個核心生產基地。”在大窯飲品年產50萬噸飲料智能工廠項目現場,大窯飲品企業事務中心總監劉輝介紹,項目選擇落地陳倉區,除了這里良好的營商環境,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陳倉區相關產業鏈齊全。
“寶雞擁有完備的食品飲料產業鏈條,匯集了玻璃制瓶、易拉罐、瓶蓋、包裝材料、物流等產業鏈企業,大大減少了我們產品生產和運輸成本。”劉輝說,交通優勢可輻射四川、重慶、河南、山西、甘肅等省份,乃至中南亞、歐洲的交通通道,有效降低了企業生產運輸成本。
“陜西大窯飲品生產基地總投資3.4億元,截至目前,7.3萬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已全部完工,正在抓緊進行設備安裝調試,預計5月底試生產。”劉輝表示,項目啟動以來,依托寶雞良好的營商環境,實現了當年拿地、當年開工、當年建成投產。項目投產后將助推寶雞食品飲料產業鏈向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形成更為完善的產業鏈。
楊凌“金種子”助力現代化農業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陜西省農作物種子繁育加工基地項目現場,觀摩者親身感受到楊凌正奮力奔跑在現代農作物新品種培育的道路上。
“多年來,楊凌示范區憑借強大的科研優勢和示范帶動作用,‘農科城’選育出的小麥、玉米、油菜等良種正花開大江南北。”陜西糧農集團黨委委員、楊凌秦豐種業董事長李曉鋒介紹,如今,楊凌“金種子”創造著一個又一個高產紀錄,為現代農業發展貢獻著“楊凌力量”。
“2023年3月30日,陜西省農作物種子繁育加工基地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讓楊凌種業發展‘如虎添翼’。”李曉鋒說,陜西省農作物種子繁育加工基地項目總投資3.8億元,占地53.75畝,主要建設融合“育種創新、加工倉儲、智慧種業”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基礎設施,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1億元。項目預計2024年12月竣工,建成后,將大幅提升楊凌種子研發生產加工能級,促進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加速加力。對促進我省乃至黃淮海麥區、玉米區以及全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航空級鈦合金生產線等年內投產
作為專業從事高品質鈦合金研發、生產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陜西天成航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創新開發大規格鈦合金棒材“以軋代鍛、鍛軋結合”生產工藝,讓人驚呼“鈦”厲害。
“項目聚焦航空關鍵材料應用需求,與海內外知名企業及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了國際一流的新材料開發能力、國內領先的短流程低成本制造體系,并實現國產材料的進口替代,從基礎材料端創新突破多項技術壁壘,解決兩項航空材料難題。”陜西天成航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車偉說,他們自主研發、設計出了我國首條航空級鈦合金棒線材全流程控溫控軋生產線,可以實現航空緊固件用鈦合金“進口替代”,徹底解決了這一困擾中國航空業近半個世紀的難題,并成為全球第三家、國內第一家擁有此項制備技術的公司。
車偉表示,此次投資的項目總額為7.17億元,主要面向高端鈦合金國產化及戰略性關鍵材料攻關,建設航空級鈦合金生產線、精密線材生產線及再生鈦合金原料生產線等,完全投產后可引領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項目預計今年12月全部投產。
輸變電裝備應對惡劣環境有方法
即便是在高原、海洋、沙漠、極寒等惡劣環境下,這些輸變電裝備也有著安全穩定可靠的表現。走進咸陽市秦都區三立智能電氣設備生產項目,觀摩者感受到了我省輸變電裝備產業鏈企業的硬實力。
“項目占地110畝,總建筑面積5.2萬平方米,建設智能化生產車間、研發檢測實驗樓等,建成智能型高(低)壓成套設備制造生產線、有源電能質量模塊產品裝配檢測及老煉系統等,配套建設國家級試驗檢測中心。”三立智能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宏表示,此項目建成后,年產高端智能型開關設備8200套、交流調壓穩壓裝置等電網電能質量治理產品4100套。
“項目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為半導體制造、大數據及超算中心、航天裝備等高端制造業提供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高端電能質量治理裝備,能夠支撐高原、海洋、沙漠、極寒等惡劣環境的應用,自主研發的交流調壓穩壓裝置實現電壓、功率實時可控,填補國內空白。”曹宏表示,項目2022年10月開工,總投資額10億元;建成后,可提供就業崗位約400人。目前已建成智能化生產車間、研發檢測實驗樓,正在進行車間內部設備安裝調試,即將正式投產運營。
科技“下井”讓煤礦開采更安全
煤礦井下開采過程中的加固、充填、密閉、堵漏風會用到什么材料?這些材料又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走進陜煤啟辰高分子材料研發生產基地項目,答案迎刃而解。
這份標準答案中,不僅在國內國際領先,還是企業自主研發的。“我們的產品主要應用于煤礦井下開采過程中的加固、充填、密閉、堵漏風,保障井下安全開采,所有產品都由我們自主研發。”陜煤啟辰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文全介紹,渭南陜煤啟辰科技有限公司原是陜煤研究院礦用高分子材料及裝備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分三期進行,一期年產3萬噸礦用高分子材料生產線已建成投產,2022年實現產值近3億元。二期年產2萬噸礦用無機材料廠房及生產線建成開始試產。2023年10月,綜合研發樓建成投用,目前正在編制三期采礦裝備生產線可研報告,預計今年啟動。
“項目全部建成投運后,對于實現服務全國煤炭企業,實現支撐煤炭產業安全高效開采具有重要意義。”徐文全表示,他們公司在煤炭領域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雙采”“科塞敷”牌礦用新材料及智能裝備,多項成果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現有已授權專利1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40多項。
(文/圖 記者 謝斌)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