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凈明亮的教室配備了嶄新的課桌椅。
8月18日下午,等駕坡小學幾名五年級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透過嶄新的校門,看著新校園內現代化、高顏值的教學樓,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終于可以用上新教室啦!
因等駕坡片區城市更新建設而臨時外借校舍辦學的雁塔區等駕坡小學,借校辦學3年后終于迎來了新校建成,并正式更名為西安市雁塔區第十三小學(以下簡稱“十三小”)。
十三小從一所鄉村小學升級為教學設施設備完善的新城市學校,遷建后將于今年9月正常開學,推動教育資源“擴容提質”,更好地滿足市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高標準環境優 融合現代化學校優點
8月18日,記者來到位于西影路東段西等駕坡社區南側的十三小項目現場看到,場館建設、校園綠化工作已經進入尾聲,工人正在進行現場保潔工作,緊鑼密鼓地為開學做最后的準備。
走進這所按照高標準建成的現代化學校,目光所及皆是新景象:紅黃相間、氣勢恢宏的教學樓格外引人注目,展現著青春的熱烈與活力;嶄新的操場色彩鮮艷美觀,跑道線條清晰醒目,與翠綠的草坪相映成趣。
行走在教學樓內部,記者看到每間教室都配備了智慧課堂、一體機大屏等現代化教學設備,護眼燈、嶄新的課桌椅為學生創造通透、開放的學習環境;室內功能部室齊全,有科學實驗室、計算機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書法教室、勞技教室、舞蹈教室等。高標準的運動場、風雨操場、報告廳、餐廳等一應俱全。
除此之外,學校還利用綜合樓的一側,專門打造了以閱讀為主題的閱讀角,為師生提供一個優雅、寧靜的閱讀空間。
暑假期間,校長賈育紅幾乎一天都沒有閑著,每天都要到學校跑工地、看施工進展,“當初剛拿到學校設計稿的時候是很欣喜的,大家都很期待新校園的建成。”賈育紅告訴記者,區上還組織所有新建校的校長和項目方在一起進行集中討論和修改。“可以說,這所學校融合了現代化學校的很多優點,是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心血。”
學位擴容提質 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始建于1914年的等駕坡小學,迄今已走過110年,是一所有著優良傳統和深厚底蘊的百年老校。雖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但歷經數次維修改造,依然無法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基礎設施的老化、教育資源的不足、空間不夠用……這些問題像一張張無形的大網,限制了校園活力的充分發揮。“小學原址是一座破敗的廟宇,后遷入村中校址。直到2004年移交雁塔區教育局管理,成為教育局直屬公辦小學。我也是那個時候到這里任教的。”說起這所小學的情況,賈育紅如數家珍。“我剛來這邊時,校門口只有一條泥巴路,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濘不堪。所謂的教學樓也只是一棟平房,靠著幾盞白熾燈照明。”談起對等駕坡小學最初的記憶,她感慨萬分。
近些年,在雁塔區教育局的指導幫助下,學校有了飛速發展和進步。賈育紅說, “學校雖然比較老舊,看起來不打眼,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的學生活動一樣不落。”
2021年8月底,為支持城市建設發展,等駕坡小學整體拆除,師生們在雁塔三小過渡。新校區施工建設期間,廣大師生積極配合學校安排,克服了種種困難。
3年的等候等來了預期的驚喜,新學期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個更安全、更美麗的校園。據了解,作為西等駕坡片區城市更新項目配套學校,十三小建成后將提供24個教學班、1080個優質學位,為學區孩子提供高品質教育教學環境。
“新校區面積是原來校區的3倍,規模更大,基礎設施也更齊全,教學規模由12個班擴容至24個班。搬新校后,一切都是嶄新的,希望大家在優質的學習環境里繼續努力。”賈育紅說。
以愛育愛愛育精彩 優秀教育理念一脈相承
得知這學期就要搬回嶄新的十三小,開啟一段全新的學習與生活旅程,六年級學生黃雨軒晨激動地說,“真沒想到在我們畢業前還能感受到新校園的環境,真幸福!”“不僅是孩子們,我們老師也很高興。”從教多年的李老師也難掩欣喜與激動。
“我們大寶就是從等駕坡小學畢業的,老師們都很認真負責。今年二寶就要在十三小上一年級了,新學校建得很漂亮,設施都很新,很期待孩子在這里未來六年的小學生活。”一年級新生栗欣芮爸爸說,很感謝學校為孩子們搭建起了一個更寬敞、明亮、現代化的學習環境。新學期新氣象,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校園里快樂成長。
“以愛育愛,愛育精彩”,這是賈育紅和團隊為全新的十三小凝練總結的育人理念。“‘愛’字共有十三畫,也寓意著我們師生將在這個新的家園共同譜寫愛的教育故事,讓百年積淀的優質基因、溫暖的教育理念一脈相承。”賈育紅說。
按照計劃,目前學校正在進行校園文化施工和教育教學設備安裝。項目交付投入使用后,將為全校師生提供更多的教學和活動空間,提升整體辦學條件。“9月初開學前,學校將舉行一年級新生入學教育,后期也會邀請家長到校園實地參觀,感受新校區的新空間、新環境和新課程與教學。” 賈育紅說。
從村辦小學到優質小學,等駕坡小學的蛻變,只是西安市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推動教育資源“擴容提質”的一個縮影。今年暑期,西安市一批教育重點工程項目全力推進,今秋開學將有一批新學校投入使用,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更好地滿足市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記者 程靜 文/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