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陳雪 記者 何欣潤
“從2015年開展少兒秦腔進校園工作以來,現在已經有150多名少兒在學習秦腔。”提及秦腔這一傳統文化藝術后繼有人,延安市洛川縣政協委員李紅香欣慰不已。
李紅香熱愛秦腔事業,從藝38年。她演出的《小包公》《看女》《喜榮歸》等劇目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李紅香認為,秦腔作為傳統文化藝術,沉淀著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力量源泉之一。戲曲中有關立德樹人、舍生取義、精忠報國、孝敬父母的劇目比比皆是,其思想精華對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秦腔這一傳統藝術逐漸衰落。“我是80級的學員,我們這批學員都已經四五十歲了。”李紅香擔心,年輕人不學習秦腔,這一傳統文化就會被遺忘。
2015年,李紅香提交的《秦腔戲劇走進校園》提案,受到了洛川縣政協的重視。而后,秦腔戲劇走進洛川校園。李紅香說,她起初想教女兒學習秦腔,女兒聽了之后覺得不能接受,現在卻越來越喜歡,就和小學里的孩子們一樣。
2016年,李紅香編排的“少兒秦腔”參加了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少兒專場演出。在傳承劇目的過程中,李紅香很注重學生的教材。“比如《虎口緣》原本是愛情戲,我就改編成遇到困難共同協作、團結互助戰勝困難的勵志戲。”李紅香說,劇目的正能量重要,孩子們從臉譜中樹立正面形象也很重要。所以,她盡量讓孩子們扮演正面的角色。
如今,洛川縣已將少兒秦腔列為小學必修課,城區有三所學校的孩子們在學習秦腔,目前已培養了150多名少兒。近日,李紅香正在緊張排練《百名少兒吼秦腔》,準備參加洛川蘋果節專場演出。
談及秦腔,李紅香說,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她有責任當一名傳承戲曲文化藝術的委員。通過秦腔走進校園,讓更多孩子熱愛秦腔;通過秦腔藝術高臺教化,讓年輕人不要將秦腔當做娛樂。用歌舞演唱故事,用唱念做打展現民族精神。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