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上世紀80代年代西安有群 “集體閨女”

2019-09-02 09:25:29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摘要] 2014年夏天,因為要安排省科協干部職工參觀“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展覽,我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無意間,一段文字出現在我的眼里:“斯諾夫人的秘書雪蓮隨斯諾夫人訪華后,寫了關于西安市衛校‘集體閨女’的事跡報道,宣傳中國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年輕一代的精神文明,引起了強烈反響。”伴隨著“集體閨女”這個塵封多年熟悉的字眼,30年多前的往事慢慢復蘇,一段關于青春、關于愛心、關于奉獻的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

  □ 呼燕

  2014年夏天,因為要安排省科協干部職工參觀“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展覽,我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無意間,一段文字出現在我的眼里:“斯諾夫人的秘書雪蓮隨斯諾夫人訪華后,寫了關于西安市衛校‘集體閨女’的事跡報道,宣傳中國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年輕一代的精神文明,引起了強烈反響。”伴隨著“集體閨女”這個塵封多年熟悉的字眼,30年多前的往事慢慢復蘇,一段關于青春、關于愛心、關于奉獻的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

  一

  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不滿22歲的我剛從西安市衛生學校畢業,并留校到校團委工作。經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復學、留校,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對生活倍感珍惜,心中充滿了熱情和力量。在我擔任校團委專職副書記后不久,迎來了這件在我生命中影響深遠的事件。

  1981年11月30日的《西安晚報》刊登了一位讀者來信,75歲的王曾吾老人,和老伴都患有疾病,而且無兒無女,情急之下,向《西安晚報》發出了求助信,希望“引”來一個閨女。老人的求女信受到了西安市衛生學校領導的注意,當時,全社會正在開展“學雷鋒,樹新風”“五講四美三熱愛”為中心內容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了解到老兩口就居住在學校附近,校黨委決定想辦法幫助兩位老人。

  當時我剛開始兼任新入學的護理172班的班主任,考慮到這些學生將來要走上醫護工作崗位,如果能讓學生們照料老人,不僅可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動學校“學雷鋒,樹新風”活動的開展,還可以通過實踐練兵,培養這些未來醫護工作者的醫德醫風。于是提議由校團委組織,在全校學生中發出號召,組織大家踐行雷鋒精神,倡導文明新風,用實際行動幫助兩位老人。

  在學校的號召下,全校學生踴躍報名,數百名學生都申請加入志愿者隊伍。學生們已經動員起來了,怎么把大家組織好,讓同學們在不耽誤課程學習的同時,有序有效地為老人做好服務,而且能長久堅持下去,校團委下了一番功夫。我們組織大會小會,和學校各個部門不斷研究討論,也和各班的班主任們一次次地探討交流落實細節。最后,我們把報名的600多名學生按照班級進行分組、排序,保證一年365天每天都要有人上門照顧老人。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有把他當成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知道,這件事要付出行動并堅持下來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勇氣和擔當。同時我也堅信,只要組織好,學校和師生就能夠把這件事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做下去。王曾吾老兩口無兒無女,讓學生們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去輪流照顧他們,讓老人享受到有兒有女的天倫之樂,我們給這支以女學生為主的志愿者隊伍起了個親切的名字——“集體閨女”,并且專門為老人舉辦了認親儀式。

  當時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校團委每到月末都要排出下個月的值班班級,尤其是節假日期間,既要照顧好老人的生活起居,也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好在此項工作得到了學校和各個班級的大力支持。這些“閨女們”雖然只有十幾歲,在父母眼中還只是沒長大的孩子,但他們有著最樸實善良的心腸和最本真純凈的情懷。女生們給老人洗臉梳頭、洗衣做飯等一應事務細心周到,為數不多的男生擔水、掃地、打煤球手腳勤快,大家還發揮專業特長,經常為老人做護理按摩。在日復一日、從不間斷的生活中,學生們之間有了某種親人般的默契,他們像親生兒女一樣照料著老人日常起居,在付出艱辛的同時也享受著內心成長所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因為是班主任的緣故,我要求172班的學生們對老人格外上心,在全校做到最好,一些重大節日,往往都是我們班的學生主動提出來值守,晚上還時常住在老人家中陪護。記得1982年除夕當天,適逢我們172班團支部書記魏鳳英和姚延英等幾位同學陪老人過年,大家打掃衛生、貼春聯、包餃子,時任西安市市長的張鐵民同志去探望老人時,看到了這一幕非常感動,當場表揚了同學們。西安市衛生學校600多名學生自愿集體當老人“閨女”的行動被當時《人民日報》駐陜記者孟西安(后擔任人民日報社駐陜西記者站站長)和《西安晚報》記者張毅(現為新華社資深記者)進行了報道。《助人為樂,班班相傳市衛校六百同學當“集體閨女”》的新聞見諸報端。后經新華社報道,被《解放軍報》《羊城晚報》等全國的十多家報紙轉載。當時南方有家報紙的記者看到消息后,為了求證,特意在春節期間跑到西安,記者沒給任何人打招呼,一大早徑直打聽到老人家,敲開門來,迎面就看見了住在老人家的學生們,親眼目睹了“集體閨女”的事跡。

  二

  當時也有人問起,學生們這樣放棄節假日和家人團聚的機會,去陪護沒有血親關系的老人,家長們難道沒有意見嗎。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自己的學生,他們說,家長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做好事善事,不僅沒有反對,而且想方設法支持孩子。當時,全社會都在開展“學雷鋒,樹新風”“五講四美三熱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集體閨女”的事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像插上了翅膀一樣,在全國迅速傳播開來。西安市許多市民和外地年輕人聞訊后,也相繼加入到幫扶老人的隊伍。其中,一位新疆的青年來信表示:“我本來不安心邊疆工作,知道這件事后,自愧落后于時代了。今后只有奮發前進,為人民服務,才配作八十年代的青年。”時任省委書記馬文瑞和西安市委書記何承華專程到學校視察,對“集體閨女”給予高度評價。馬文瑞書記把“集體閨女”稱為“集體雷鋒”,并號召全省青少年學生向“集體閨女”學習。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周鵬程、斯諾夫人秘書雪蓮女士等許多領導和知名人士紛紛來西安市衛生學校,看望“集體閨女”,贊揚他們的時代精神。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中,“集體閨女”成為上世紀80年代青年風尚的引領者。

  隨著媒體的報道和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多個醫院、學校和部隊單位邀請“集體閨女”去作事跡報告。我帶著學生相繼到西安市中心醫院、市二院、陜師大、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法學院等單位介紹“集體閨女”的事跡。在整理提煉事跡的過程中,心靈一次次得到凈化。我們最初引導學生助老幫困的樸素情懷,在長期的堅守中不斷得到升華,做好“集體閨女”成為一屆又一屆學生們最生動的職業精神培訓課,而且貫穿到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的全過程,衛校學生成為當時年輕一代投身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

  “集體閨女”真誠無私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熱切回應。學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被團省委授予“新長征突擊隊紅旗單位”榮譽稱號。各級團委、婦聯也都對“集體閨女”進行了表彰。我也因積極組織參與此項志愿活動被評為學雷鋒先進集體代表,光榮地出席共青團全國第十一屆代表大會,受到鄧小平、胡耀邦、王兆國、胡錦濤等領導人的接見。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勛還專程到陜西代表團看望了參會代表。后來,一茬又一茬的“集體閨女”相繼走上了醫護工作崗位,一些學生因為在“集體閨女”中成績突出,畢業后被西安的大醫院選中。三年多后,我也因此被作為優秀團干部調入團省委機關工作。

  “集體閨女”扶助老人的行動在西安市衛生學校一直沒有間斷,我調離學校后,一直還在傳承,直到老人們離世。如今,魏鳳英、姚延英這些當年的“閨女們”依然忙碌在醫護工作崗位上,我和他們一直保持著聯系,也了解到,他們始終保持著作為“集體閨女”時的愛心和責任心,多次受到行業系統的表彰獎勵。我想這與他們學生時期所受到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分不開的。我自己也因為“集體閨女”的鍛煉,上好了步入社會的第一課。

  三

  時隔多年,回想起來,“集體閨女”給予我的,依然是溫暖、勇氣和力量。我常常問自己,為什么“集體閨女”能夠得到全社會的關注關愛和支持,為什么能夠感染那么多人,為什么能夠喚起社會的廣泛共鳴。我想,那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精神,這種助人為樂、扶貧濟弱、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國傳統文化相契合,形成了社會向心力,影響并感召著社會大眾。在當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滿足和適應了時代的需求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方向,今天,我們同樣需要這種精神。這種根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從個體講,是社會責任、職業道德,是正能量,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有了這樣的精神,有了這樣的價值觀,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的社會和國家,就會保持正確的方向,就會擁有不竭的動力。

  (作者系陜西省政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

編輯: 陳晶

相關熱詞: 集體閨女 80年代 事跡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