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建中
白河縣檔案館館藏的三件工資檔案,歷史地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穩步增長,生活從滿足“吃飽、穿暖、能住”的貧困溫飽,向追求“吃得健康、穿得更好、住得舒適”的全面小康的巨大變化。
第一件《供給(工資)介紹信》檔案,由中共白河縣委組織部于1976年10月28日開具,介紹桃園公社一干部到新籌建的縣水泥廠工作。檔案反映了當時一位行政25級的普通國家干部月工資額為41.89元,其中基本工資35元、糧差補貼6.89元。第二件《工資基金轉移單》檔案,由白河縣水泥廠于1976年12月31日開具,調縣水泥廠兩名工人到縣農機修造廠工作。檔案反映了當時全民所有制企業二級工的月工資標準為36元左右、四級工月工資標準為51.5元左右。這兩件工資檔案中提到的工資制,均指貨幣工資制。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10%的機關工作人員和職工實行平均分配形式的供給制,對留用的原國民政府工人、店員、技術員、教師和職員等實行工資制。當時的白河縣教師曾實行薪糧制,即月薪發50至80千克小麥。1952年7月后,國家對工資制人員實行工資分制,每一“工資分”由伙食分、服裝分和津貼分三部分構成,按不同工資分計發貨幣工資。1955年7月起,國家對所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一律實行工資分工資制。1956年,全國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部實行工資制,形成了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1類工資區、30個行政職級、8個技術工等級的貨幣工資制,一直沿用至1985年基本沒有什么變化。1985年工資改革,國家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職務工資為主的結構工資制,對企業工人實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1988年,國家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開始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和聘任制度,改變了專業技術人員套用行政級別的做法。
在實行貨幣工資制的短缺經濟期間,物資供應匱乏,國家實行統購(計劃收購)統銷(計劃供應)政策以配給供需。憑票證和貨幣才能買來生活物資,如購商品糧要糧票,買肉要肉票,扯布要布票等等。當時一個人每月30至50元的收入就能基本滿足三五口人的生活,國家福利分房也能保障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以及企業工人有房住。
在我的記憶里,當時我父親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母親和我們4兄妹是農村戶籍。父親月工資30多元,上繳生產隊20多元給我們兄妹記工分后,僅剩9元多。1976年我上小學,因為學珠算每人要帶一把算盤。母親聽說后臉上又添愁容。晚飯后,我做完作業就睡了。當半夜醒來時,我發現母親站在一邊陪著父親,在昏黃的燈光下,父親正坐在一臺木匠機械前為我手工制作算盤。晨起,我空著肚子上學時,母親遞過一把手工制作的算盤。我看著粗糙又大小不一的算盤珠,滿腹委屈,也只好帶著去上學了。我知道一把算盤要幾塊錢,在當時可以買20多市斤商品糧,能買我喜歡的小人書好幾十本。上學路上,我只渴望自己快快長大,也能掙錢。
1990年7月,我由師專畢業被分配到中廠初中任教師。一件《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管理卡》的檔案復制件,記載了我參加工作后的工資變動情況。據檔案記載,1990年7月至1991年7月,我的教師試用期月工資為70元,轉正定級后月工資為76元;1992年12月,我獲聘中學三級專業技術崗位。記得那時我每月給家里上繳50元伙食費后,就沒有多少余錢了。為方便到校,我用了近兩個月的工資,購置了一輛飛鴿牌加重自行車。1995年3月,我獲聘中學三級專業技術崗位,月工資加津貼、教齡等增至165元。
1999年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財政收入增長,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收入增幅較大,我也由300多元漲到了2004年的500多元。2006年,國家實行工資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職級工資制,由崗位、薪級和績效、津補貼等構成,人均月工資突破千元。今天,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人均月工資額已達5000元左右。其間,我也經歷了從教師到黨校理論教員,再到檔案史志編研人員的轉變。
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人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飛躍式提升。回首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工資改革歷程,我們為日益強盛的偉大祖國喝彩?;乜雌胀C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收入穩步增長,生活由貧困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變化,每個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與日俱增,我們都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點贊。在奔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更加美好新生活之際,我們為能見證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而慶幸,為自己始終堅守在平凡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磚加瓦而驕傲和自豪。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