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德鳳
“八月十五中秋節,月餅水果滿滿碟,人人說我三瓣嘴,我說我是大兔爺……”聽著歡快的童謠,兒時中秋節的情景一下子就閃進了我的腦海。
母親對中秋節特別看重。記得小時候,一大早,母親就會吩咐父親去鎮上買魚買肉,買十個月餅。母親則去菜園忙著摘菜,不多會兒的功夫,還沾著露水的秋辣椒、嫩南瓜、小葫蘆便擠滿了小竹籃。當然,過節是少不了吃雞的,自家養的又鮮又嫩又營養,父親回家后,三兩下就把清理得干干凈凈的土雞擺在砧板上了。
月餅是酥皮月餅,又大又圓,裹在四角對折的油紙中。雖然我很早就知道這里面不過是些糖冬瓜和青紅絲,卻還是趴在桌邊,將鼻子湊近深嗅,盯著月餅,盼著天黑。在我們家,無論多饞多餓,月餅是必須等到晚上才能吃的。
天漸漸地黑了下來,家里院子中便飄出了飯菜香,特別是一鍋土雞,在柴火灶上慢慢地燉著,香氣濃郁,在空氣中回環往復,饞得我們垂涎欲滴,卻不敢偷偷動一筷子。母親說:“這菜和月餅都是要先祭拜了月神才能吃的。”我聽母親的話,咽了咽口水,想象月神的樣子——應該是像嫦娥一樣美麗的姑娘吧。
等月亮漸漸冒出了頭,母親便在家門口擺上一張八仙桌,把一套一直舍不得用的精致碗碟擺好,然后把十個月餅分放在三個盤子里,再端出香噴噴的飯菜,開始祭奠月神。母親神情嚴肅,在杯里倒上一點白酒,請月神品嘗。儀式完畢,母親一聲號令“現在可以吃了”,我們便趕緊抓起筷子端起碗,享受這人間美食。
吃完飯,爸爸就會給我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母親也會破天荒地放下手頭的活兒,跟著我們一起聽故事。大院子里,孩子們奔跑、跳躍著,東家串串、西家走走,品嘗著各家的美食,待吃得肚子滾圓,便相約一起去賞月。
我住的村子有條小河,河上有座木橋,我和幾個小伙伴來到橋上,偎依著看月亮,大家還你一句我一句,即興朗誦起詩歌來:“小識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那場景,現在想起依舊充滿溫馨。
歲月變幻,時過境遷,很多往事都已淡忘,但每到中秋節,兒時過節的熱鬧場景,總是涌入我的腦海,讓人回味無窮。那時的日子雖貧窮清苦,卻不乏詩意。我想,無論在怎樣的環境里,永葆一顆對生活熱愛的心,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希望,就會越過越有滋味兒。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