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請您在這兒畫一個圓形的時鐘,并在鐘面上標出10點45分……”
畫鐘測驗是張育英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項內容,作為一名老年人能力評估員,她要做的不僅是將受評老人的測試結果記錄在案,更重要的是觀察老人每一步的反應,作出綜合判斷。“透過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可以了解更多信息,比如在老人畫鐘的過程中,就可以掌握他的理解能力、平衡能力、識數能力等。”張育英說,精準評估對于后續相應的為老服務配套將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7月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包括“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在內的9個新職業,明確了“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的定義和主要工作任務。這是我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頒布以來發布的第三批新職業。
“這份職業的社會認可度可能會更強。”有了明確的職業身份,張育英愈發覺得這一行“前景不錯”。“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必然需要提供更加精準化、更多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怎么把握,評估環節就得更專業。”
2013年8月,民政部發布《老年人能力評估》作為行業標準,對老年人能力從日常生活活動、精神狀態、感知覺與溝通、社會參與等方面給予評判。每個大項下又細分為具體指標。比如,日常生活活動一項中,包含“可獨立在平地上行走45m”“可獨立上下樓梯”等完成情況的賦分;感知覺與溝通評估中,包含“視力有限,看不清報紙大標題,但能辨認物體”“正常交流有些困難,需在安靜的環境或大聲說話才能聽到”“表達需要或理解有困難,需頻繁重復或簡化口頭表達”等不同測驗完成程度的分值;社會參與評估中,涉及個人生活自理、料理家務、時間空間定向能力以及腦力工作或體力技巧性工作的完成程度界定。
失能或半失能,如何評估?去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同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范服務工作的通知》,在評估老年人生活能力、精神狀態和社會參與能力、感知覺和溝通能力的同時,針對與我國老年人失能密切相關的如阿爾茲海默、老年癡呆、帕金森等11種綜合征進行評估。根據老年人能力分級和老年綜合征罹患項數兩個維度,確定老年護理需求的等級。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相關部門制定的評估標準基礎上,不少養老機構也會根據服務特點升級自身評估標準,作為機構評估依據。
“對于老年人能力評估,我們有多套量表組成的完整體系。”西安工會醫院老年護理院是中法合作運營的醫養結合、康養一體機構,護理院副院長楊阿寧介紹說,入住老人在初步評估后會安排在15天試住后再次進行評估,細化到營養供應、皮膚狀態、跌倒風險、抑郁表現等方面。“老年人能力評估是一種可以反映老年人身心狀態的工具,它是階段性動態化的,我們的評估系統會根據不同方面的反饋,更關注老人整體機能的變化。”
西安康源和意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主任白翔告訴記者,機構引進TLCA長期照護系統,組建了由護理院長、醫生、護士、護理員構成的評估小組,評估小組每位成員都經過評估員培訓考試。“老年人能力評估是一項專業性、實操性較強的工作,目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出身的從業人員在校期間并沒有系統學習過評估方面的知識,所以接受專門培訓很有必要。”
2017年,陜西省如親老年人服務中心在全省首次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員培訓,將評估工作引入政府購買服務序列,中心所屬機構對西安市蓮湖區和碑林區的3107名失能、半失能老人進行上門評估,為政府研究制定嵌入式以床養老補貼和精準購買服務提供了精準量化依據。“去年開始,我們這項培訓已經拓展到全國范圍,今年還將繼續完善線上培訓的相關系統構建。”陜西省如親老年人服務中心主任李小芹說,過去,老年人能力評估員培訓體系不一、考試標準不一、發證機構不一,今后作為一種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應該成為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探路者,發現養老需求,作出精準配套,以便于為老年群體提供更放心、更舒心的服務。
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紅娟認為,老年人能力評估已在養老服務業應用得相當廣泛,新職業的認定對厘清養老機構照護責任、避免服務供給糾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起到基礎作用。同時,她也期盼職業技能標準有更細化、更明確的劃分,充分發揮職業杠桿效應,激勵行業更規范、更健康發展。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