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杜秋紅
“哪位是臺胞許大夫?”在咸陽市秦都區文林社區衛生服務站,臺胞許文駿憑借精湛的醫術和仁愛之心,收獲了一批忠實“粉絲”。他扎根三秦大地20余載,秉持“先看病后收費”的理念,用仁心仁術詮釋大醫精誠。
許文駿,咸陽市臺協會監事長,文林社區衛生服務站主治醫師。自2007年入職以來,許文駿始終做到扎根基層,服務群眾,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把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對每一個病人都能做到認真檢查、耐心解說、兢業施診,被譽為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許文駿(左)為社區居民看病受訪者供圖
以“望聞問切”詮釋“醫者仁心”
“望聞問切”是臺胞許文駿每天工作的“常規動作”,然而就在1997年的臺灣彰化,時年24歲的他卻被過敏性哮喘長期困擾,四處求醫無果,一位來自陜西的中醫師僅用幾服中藥就讓他的癥狀明顯緩解,這讓他見識了中醫藥學的神奇,遂對中醫產生濃厚興趣。在這位中醫師的推薦下,許文駿慕名來到陜西中醫學院(現為陜西中醫藥大學)攻讀針灸推拿學科,之后又攻讀碩士學位,鉆研中西醫結合腦病領域。在此期間,許文駿與陜西姑娘蒲林麗相識相愛并組建家庭。
學業完成后,許文駿夫妻倆也曾回到臺灣生活,但為了事業發展,他們最終還是選擇扎根陜西。2007年10月,許文駿開辦了咸陽市秦都區文林社區衛生服務站,致力于基層一線醫療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站開辦伊始,許文駿就立下規矩——“先看病再收費”。為啥這樣做呢?他說:“多年前,我接診過一位因扁桃體發炎高燒不退的患者,病看到一半人就要走,說要回去拿錢,后來就沒再來。我想他一定是缺錢,患者走了以后我后悔莫及,總想著這件事,我應該先給他開藥的,這樣心里就踏實了!”這件事后,許文駿就給自己定下了“先看病再收費”的規矩。
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分級診療中位于最前端,直接面對轄區群眾。行醫多年,許文駿始終反對“小病大治”。許文駿說,來衛生服務站看病的多是普通百姓,他們有的是出租車司機,有的是洗車工、刷碗工,收入都不高。“父親在家庭教育上要求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扎實勤奮,任勞任怨,盡職盡責。處事要熱心公益,樂于助人,甘于奉獻。”對于當年父親的教導,許文駿一以貫之。
從“望聞問切”到“煎炒烹炸”
作為一名“陜西女婿”,愛情、家庭與事業成為許文駿扎根黃土地的緣由。
在門診“望聞問切”,回到家“煎炒烹炸”,許文駿常常開玩笑說,與妻子相伴20余載,“愛”字早已嵌在“我為你學閩南話”“你陪我回大陸發展”的生命經歷里。
1997年,24歲的許文駿從臺灣來到陜西求學,在一次聚會中邂逅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蒲林麗?;蛟S是冥冥中注定有緣,許文駿與蒲林麗交談中得知,倆人竟是同月同日生,憑借這把“鑰匙”,打開了倆人的話匣子。“她大我一歲,隨著交往時間的增加,也逐漸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我本打算畢業后結婚,但那時我覺得她也算‘大齡’青年了,于是在大學期間我們就組建了‘小家’。”回憶起往昔的點滴,許文駿恍若昨日。
2000年,許文駿與蒲林麗兩人領證結婚。隔年,因體諒丈夫常年與家人分離,蒲林麗選擇陪他回臺灣生活,還為此學了閩南話。她說,兩人在一起,就是要彼此體諒和支持。
愛情讓許文駿選擇了扎根陜西,同時,大陸惠臺政策讓他獲得了在大陸執業的資格。有感于大陸的快速發展和惠臺政策,尤其是2006年大陸宣布開放符合規定條件的臺胞在大陸申請執業注冊和短期行醫政策,夫妻倆決定回來“闖一闖”。
多年來,兩岸民間通婚漸成常態,兩岸婚姻家庭以“小家”融“大家”,成為傳播兩岸情誼、傳遞兩岸親情的橋梁與紐帶。一段段“海峽情緣”的出現,也成為許多臺胞在大陸創業的起點。
從“尋根問祖”到延續“血脈情懷”
如今,許文駿的一雙兒女已在大陸茁壯成長,臺灣的父母也漸漸老去。許文駿稱,像他這一代臺胞,常會面臨照顧父母與經營大陸事業之間的抉擇,但孩子們就不一樣,他們在大陸生長也一定會在大陸發展,因為他們的“根”就在這里。
前年清明節,許文駿特意帶著兒子一同赴黃帝陵拜謁先祖,希望孩子通過祭祀軒轅黃帝,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感悟作為炎黃子孫的榮光。
兒子許慈揚說:“水有源、樹有根,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作為年輕人,應當更多去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的認同感,讓‘人文初祖’的血脈與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此前,許文駿曾多次參加黃帝陵公祭典禮,作為一名父親,他表示,希望兩岸的年輕人通過祭祀軒轅黃帝,慎終追遠、傳承文脈。“臺灣有句話講,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我以為,先祖走過待過的地方都是家,家意味著溫暖與團圓。”許文駿說。
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在臺灣彰化的父母,多年來一直是許文駿內心的牽掛。“這幾個春節我都是通過‘線上’的方式向他們道一聲新年好,期望未來能有更多時間照顧父母。”許文駿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