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秦瑤 首席記者 李榮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黃河流域陜西段位于黃河中游,是華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園,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多方發力,推動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聽聽委員們怎么說。
高健翎委員:建立健全責任落實機制
近年來,我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為重點,統籌推進一系列工程建設,逐步建成了穩定的防沙治沙體系,生態狀況持續好轉,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區域生態環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直以來,黃河流域都是省政協委員、黃河上中游管理局一級巡視員高健翎關注的問題之一。他說,黃河“幾字彎”攻堅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態要素俱全,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必須重點解決好沙患、水患、鹽漬化、農田防護林、草原超載過牧和河湖濕地保護六大生態問題。
對此,高健翎建議,不斷健全責任落實機制,建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聯防聯治聯控工作協調機制,構建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形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局面。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完善資金支撐體系,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高健翎還建議,以重大工程項目為支撐、以示范項目為抓手,完善項目儲備體系。加大荒漠化綜合防治技術攻關力度、技術綜合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健全監督考核機制,嚴格實行行政領導防沙治沙任期目標責任考核獎懲制度,將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林長制、河湖長制督查考核和目標考核。
高子偉委員:建立沿黃文化旅游聯盟
歷史上,黃河流域陜西段不僅為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質資源,還提供著豐富的文化給養。
近年來,陜西在推進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環境治理、經濟轉型升級和關鍵技術攻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旅游產業資源整合不佳、服務品質有待提升、價值挖掘與創新能力不夠等問題。省政協委員、延安大學黨委書記高子偉認為,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應圍繞文化資源保護、價值挖掘和創新發展,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高子偉建議,以陜西沿黃觀光公路為依托,建立沿黃文化旅游聯盟,整合資源、統一協調、統籌發展。花大力氣保護沿黃文化遺產資源,延續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下大功夫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沿黃文化旅游帶縱向整合石峁、乾坤灣、壺口瀑布等30余處旅游景點,橫向聯通沿黃觀光公路西側自然風貌和紅色人文景觀資源,打造國際化黃河文化旅游帶。
在沿黃文化旅游聯盟的組織協調下,各縣區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組團發展旅游產業,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相關縣區可以充分借鑒“淄博燒烤現象”成功經驗,全力打造新型旅游業服務模式。
劉勇委員:優化流域生態協同治理模式
2023年,我省全力推進黃河流域污染防治,上半年累計完成113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同時啟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加強固體廢物傾倒排查整治工作,僅半年,黃河流域65個國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斷面占比達92.3%,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有效促進了我省水資源的積蓄和水環境的提升。
在長期調研中,省政協委員、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劉勇發現,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流域生態問題逐漸顯現。
“我省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氣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年水資源總量647億立方米,不到長江的7%。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劉勇說,在我省部分地方,水源地缺乏統一規劃,特別是農村地區污水處理設施落后,雨水和污水混合排放,對黃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環境造成較大威脅,嚴重影響了當地生態環境質量。
劉勇建議,強化治理主體責任意識,出臺相關方針政策,為治理主體提供政策性保障,提高流域治理規劃的協同性,創新協同治理模式,各區域多部門同向發力,推進信息共享、人員共管、設備共用,提升治理效能。運用好信息化手段,搭建生態保護信息共享平臺,更加全面、準確地收集分析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數據,并進行綜合整理,實現實時更新。利用遙感技術、衛星通信、GPS和GIS等數字化技術提高黃河流域水質監測效率,建立全流域跨邊界系統數據庫,實現多地區、多主體協同監測保障。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