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森
張玉泉是張錦秋的姑姑,也是中國第一代女建筑師,中國第一位獨立執業的女建筑師;漫漫人生路上,她中年喪夫,含辛茹苦獨,自撫養一雙兒女成才;她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建筑師,更是一位出色的詩人和畫家。
離開家鄉,赴南京求學 1912年10月8日,張玉泉出生于人杰地靈的四川榮縣。對于年少的張玉泉來說,有過享受闔家團圓的美好生活,也有過少年喪失雙親的悲痛之情。張玉泉13歲時父親去世,15歲時母親去世,16歲時最疼愛她的祖母也離她而去。這時給予她幫助和慰藉的是她的幾位兄長,兄長們把對父母的哀思化為對妹妹的親情,培養妹妹繼續上學,使她長大成人。張玉泉不負哥哥們的期望,自幼勤奮好學,成績在學校中名列前茅。1930年張玉泉高中肄業后,只身一人離開家鄉,赴南京求學。
張錦秋曾回憶道:“娘娘(姑姑)是我的活榜樣,是父母之外我最親近、也是最欽敬的長輩。小時候,父親高興時會對我和哥哥講他們那一輩的奮斗史,其中一段是上世紀30年代初,他大學畢業后在南京工作,好不容易安頓在一間斗室,僅能擺下一張單人鋪和一張吃飯的方桌。一天,他的妹妹張玉泉事先未征得他的同意突然來到南京投奔他這個大哥,說是要離開閉塞的家鄉榮縣到南京來讀大學,于是兄妹二人有飯同吃,有屋共住。父親為娘娘(姑姑)弄來一張行軍床,因屋里太小,晚上睡覺時只好把行軍床塞到飯桌下,娘娘(姑姑)睡覺只有上半身露在桌外,白天收起行軍床兩人才能在桌旁吃飯。兄妹二人互相勉勵,斗室共處。”
由于張玉泉的努力,再加上她的成績出眾,南京中央大學文學系和建筑系同時錄取了她。文學系主任親自面試了這位小巧、精悍的川妹子,并對她的文學功底非常欣賞,表示希望她能進文學系深造。張玉泉很喜歡文學,但她也知道今后要能在社會上立足還應該掌握一門過硬的本事,于是婉言謝絕了系主任的好意,選擇了中央大學建筑系,從此開始了她獻身建筑事業的追求與奮斗。
當時,國內設建筑系的大學僅有兩所,一所是南京中央大學(現為東南大學),劉福泰任建筑系主任;另一所是張學良主辦的沈陽東北大學,梁思成任建筑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學建筑系創建于1927年,前幾班人數較少。1930年張玉泉入學時建筑系只有6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學建筑系就讀的費康(后與張玉泉結為夫妻)、張镈等5位同學在童寯老師慷慨解囊相助下,為逃避戰禍入關,他們先到清華大學土木系借讀,因清華大學沒有建筑專業,于1932年初轉入南京中央大學建筑系,成為二年級的插班生。至此,張玉泉這班同學增至11人。
當時南京中央大學建筑系的教授們都是留英、美、德、日、法的,有好幾位知名的教授,劉士能(敦楨)、劉既漂、虞炳烈(偉成)、貝季眉(壽同)、譚垣、鮑鼎(祝遐)、李毅士(祖鴻)等。徐悲鴻當時是中央大學美術系主任,建筑系的人體素描課在美術系上,由他親自執教。可以說當時的中央大學建筑系集中了國內一大批最優秀的建筑學家和教授,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建筑創作實踐中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優秀的近、現代經典建筑。
對于在上大學時得到老師們的親切教導,張玉泉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她記得,建筑系老師要求嚴格,特別強調對“五柱式”等基本功的學習和訓練,建筑系的教學方針是“全面培養、重點突出”,對建筑歷史理論和建筑設計的要求精益求精。對建筑學的結構學、機電學等其他專業課程要求也很嚴格,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較全面,基本功扎實,適應能力很強。
1933年春,行將畢業的同班同學一起去北平作畢業實習考察。這時,梁思成、林徽因正忙于“營造學社”的工作,他倆見到這批學子非常高興,其中有不少是原來東北大學建筑系的學生。師生重聚分外興奮,梁、林兩位老師不顧疲倦,親自帶領這班同學去薊縣獨樂寺參觀、講解。在參觀途中,費康拍下了一幅有歷史意義的照片:穿著一身黑衣服的林徽因走在前面,梁先生甩著雙手輕松健步隨其后,張玉泉穿著一身運動服緊跟老師在后。這張照片成為張玉泉一生中最喜愛和珍藏的照片之一。
建筑伉儷 費康生于1911年12月29日,從北京匯文中學畢業后,即考入東北大學建筑系。1934年夏,費康和張玉泉畢業后即趕赴上海籌辦婚事。婚禮還請出了當時的社會名流章士釗做證婚人。婚禮那天佳賓云集,不少都是上海電影界、新聞界和土木建筑界的朋友及他們二人的同學。
中央大學建筑系的老師劉既漂在廣州開辦了“劉既漂建筑師事務所”,他手上的任務很多,也正缺人手,于是盛情邀請新婚后的張玉泉夫婦赴粵,助他一臂之力。費康和張玉泉欣然前往。1935年,張玉泉在廣州順利產下一子,取名費麟。
1937年爆發“七七”事變,費康搜集、整理了英、法、德、日等國家有關炮臺、機庫、飛機種類和型號以及各種炸彈對不同建筑材料的破壞程度等素材。此外,他又編寫了戰時各種防空設施、醫院、住宅的規劃和設計資料,最后匯編成《國防工程》書稿,深受有關專業人士的重視。
張玉泉大哥的同學葛天回,此時為廣西大學教授。他聽說費康在寫《國防工程》一書,遂來信邀請他去廣西大學教授“國防工程”的課程。張玉泉、費康便辭去劉既漂建筑師事務所的工作,應聘去了廣西大學。在那里,費康任教授,講授“國防工程”和其他專業課程,張玉泉為該校設計住宅、宿舍和防空設施等建筑。
1938年春,張玉泉又添一千金,取名費麒(后改為費琪)。那時,梧州經常遭到日本飛機的空襲,家里時常要預備好隨身帶的輕裝,一聽到警報聲,張玉泉一手拉著幼小的兒子,一手抱著襁褓中的女兒,急急忙忙往防空洞里躲藏。那時費康在學校里上課,好在有左鄰右舍的同事家屬幫忙照顧。
1938年初夏,費康的父親在上海病逝。張玉泉和費康攜子女返滬省親。時值盛夏,他們只帶了很簡單的衣物。為了備課,費康隨身帶了“國防工程”等教材手稿及有關資料。返回梧州時,因虎門被封鎖,他們全家中途受阻于香港。當時費康的大哥正在香港籌備拍電影,張玉泉、費康一家只好在香港親友家等了三個月。不久聽說日軍進攻廣西,梧州失守,她們又不得不折返回上海。這時,張玉泉才深深感到國破家亡的滋味。
費康的大哥費穆在上海的交際較廣,給當時滯留在上海的費康、張玉泉夫婦介紹了一些改建、擴建及裝修工程,如金谷飯店、卡爾登大戲院、標準味粉廠和新星藥廠等。當時費康、張玉泉還未成立事務所,向上海工務局申請開業執照的憑證就是大學畢業后的工作業績和1937年3月27日政府實業部發的技師執照申請。此時,費康、張玉泉的老師劉既漂自廣州遷至上海,他建議費康、張玉泉正式創建事務所。當時張玉泉讀了美國作家賽珍珠的一本描寫中國農民的小說——《大地》,她便取其“大地回春,氣象萬千”之意,將自己和費康在1941年初創辦的建筑事務所取名為“大地建筑師事務所”。
事務所開業后承接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設計競賽中標的“蒲園”工程。這是坐落在上海蒲石路地段上的12幢西班牙式花園洋房。1941年初上海《申報》登出了“蒲園”的銷售廣告,附了一張全景鳥瞰圖,據說剛建成即搶購一空。上海“蒲園”12幢花園洋房是“大地建筑師事務所”設計的第一個弄堂建筑群,今天到長樂路上還能看到在茂密的梧桐樹后面,突顯出幾幢乳黃色的西班牙三層小樓,為城市留下了歷史的回憶。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已把它列入第三批優秀近代建筑保護單位名單。政府沿長樂路以北劃出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蒲園”弄堂的大門口掛出了“市級建筑保護單位”的銅牌。
劉既漂老師對自己學生設計出的新居十分滿意,買了一幢房子。1942年10月,劉既漂為慶祝喬遷之喜,在新家設宴招待“大地建筑師事務所”的建筑師和投資商、承包商的朋友們。參加劉既漂老師家庭聚會的都是建筑業內人士,茶余飯后大家在南面平臺前合影留念。張玉泉全家四口也在花園中留下了一張全家合影,哪知這是費康一家“最后的晚餐”,也是最后一次全家合影。兩個多月后,費康因患白喉,永遠離開了最親愛的伴侶、助手張玉泉和幼小無知的子女,時年31歲。
完成費康未竟的事業 費康的英年早逝,讓張玉泉痛苦萬分。在整理費康遺物的同時,張玉泉也默默下定決心,繼續將“大地建筑師事務所”辦下去,完成費康未竟的事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海處于敵偽時期,當時要維持一個建筑事務所的生存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張玉泉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道:“那時上海在日本人的管轄下每天晚上要限電。我的工作經常要開夜車,有一次晚上開了燈沒擋好,被日本憲兵傳去問話,我說自己是建筑師才平安回家。在敵偽時期,我們過的完全是非人的生活,有如漫漫長夜,每個中國人都盼望早些天亮。”
抗戰勝利后,張玉泉主持的“大地建筑師事務所”才走上正軌。工作之余,她去上海畫家唐云辦的“天風畫社”學畫。畫社就在南徐公寓附近,步行距離也不足五分鐘。她進步很快,唐云老師很欣賞她,還經常幫她示范或改畫。在這之后的日子里,張玉泉獨自經營著“大地建筑師事務所”,完成的主要設計工程有:安徽茶葉站廠房、上海福履里路花園、上海虹口花園住宅規劃、上海萬國藥房以及南京農工銀行的裝修等工程。抗戰勝利后的南京百廢待興,比較容易接到一些項目,張玉泉遂在南京辦了“大地建筑師事務所”派出機構,來往奔波于滬寧兩地之間。1947年秋張玉泉應邀參加了在臺灣召開的中國土木學會代表大會。多年的奔波勞累使張玉泉患上了胃潰瘍,致使胃部大出血,她的兄嫂們勸她不要再經營事務所了,好好休養生息;也有好心親友勸她再婚,以減輕身心負擔。但一貫好強的張玉泉謝絕了親友的好意勸說。為了費康的未了情誼,為了一雙子女的幸福,為了自己對事業的追求,她決意寡居終身。
1949年春,上海已處在解放軍的包圍中,每天都能聽到隆隆的炮聲。5月27日晚,原本紛亂的上海突然沒有了炮聲,只有一些零星的槍聲。第二天清晨,張玉泉從二層樓的北窗往外看去,在人行道上睡滿了士兵。此時,人們意識到上海已解放了。這些奮勇作戰的解放軍將士,為了不驚動上海老百姓,風餐露宿在街頭,在上海馬路上度過了第一個夜晚。這也是留守在上海的張玉泉對共產黨的第一印象。
1950年8月,為了響應“公私合營”的號召,“大地建筑師事務所”宣告停業。張玉泉臨時受聘于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建筑師,參加某工業部子弟小學的方案設計。1951年2月,經南京中央大學同學朱棟介紹,張玉泉任華東工業部華東建筑工程公司設計組建筑工程師。1952年6月,建筑工程公司設計組演變成華東建筑設計公司,1952年12月改為一機部華東土建設計公司。這一時期,張玉泉設計了上海虬江機器廠、上海工具廠、上海燈泡廠、銅官山大禮堂、九龍崗郵局、上海財經學校、東北高機職校、上海滬東造船廠、上海船舶技工學校、富拉爾基技工學校。
由于業務的關系,張玉泉經常來往于京滬之間。當時受領導委托,她趁到北京出差的機會為一機部華東土建設計公司在北京尋找建院新址。張玉泉曾去北京都市規劃委員會請教了梁思成先生,了解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情況。梁先生告訴她,北京東郊將來是工業區,西郊是文化區。張玉泉當即選定西郊阜外甘家口黃瓜園地區作為華東土建設計公司的遷京新址。公司隨即組織人員進行規劃設計。
1954年4月,一機部華東土建設計公司遷京。1955年,一機部華東土建設計公司、太原重型機器設計處、長春汽車廠基建處部分設計人員一起調到一機部第一設計分局,1957年改為一機部第一設計院,張玉泉被任命為建筑室主任建筑師,被評為四級高級工程師。
1955年8月26日,國家建委翻譯出版了蘇聯《建筑法規》,其中規定了許多設計原則和標準。建筑工業部也于1955年出版了《建筑設計規范》。張玉泉依據這些基本規范,結合工廠設計實踐,曾在院領導干部業務學習會和北京土木建筑技術交流會上作了有關工業建筑和建筑師任務的業務講座。以后又在技術刊物上發表了《關于機械工廠的防火設計問題》,著重研究了機械工廠的防火設計。
四川德陽重型機器廠(簡稱“二重”)是繼前蘇聯專家援助設計的“一重”廠之后,我國自行設計的大型重型機械工廠。張玉泉作為該工程的總建筑師,使她有機會施展才華,更使她高興的是,有機會為家鄉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該工程是設計院的重點,也是國家的重點工程。部、院領導親自臨場指揮,組織工作隊去現場。在領導的支持下,張玉泉充分發揮了她作為總建筑師的作用。
原機械部設計院高級建筑師汪明清在《懷念五十年代的張玉泉建筑師》一文中回憶道:“張玉泉是當時國內最大工廠——德陽重機廠的建筑總設計師,建筑形式和風格如何設計是一個難于定奪的問題,假如這個工廠能設計成功,將樹起一種風格,成為我院設計的樣板,甚至會成為國內工廠建筑設計的主調,將成為建筑史上的重要一頁。在張工的主持下,開展了一次院內外的設計競賽,共征得了44個建筑方案,在篩選的大辯論中,唇槍舌劍,各抒己見。張工主持這項活動,表現出她對建筑專業高超的技藝,必要時動口后還要動手做比較,體現出她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認知和歷史知識的嫻熟。有時她要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比喻,必要時還要針鋒相對不退不讓。張工明確提出德陽重機廠的建筑理念是工業建筑個性有別于民用建筑,有別于歐美、俄羅斯風格,不能穿靴戴帽搞古典,也有別于因陋就簡的干打壘……還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式的條例:該高則高,該低則低,區別對待,重點突出,主次分明……一定要使德陽廠的建筑設計是當代氣宇非凡,雄渾壯觀,形式和內容統一的現代化大工廠風范。在辯論中遴選出4個方案,又由她選優以極大的綜合能力歸納為一個方案。這個方案樸素大方,尺寸合適,虛實相間,比例配合適當,明快端莊,沒有多余的虛飾、線角,在當時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水平條件下,發揮了建筑設計所能做到的極致。”
1954年到1976年中,張玉泉主要負責建筑設計的廠項有:大連機車廠、齊齊哈爾車輛廠、蘭州化工廠改建、株洲車輛廠、長沙礦山機械廠等。另外,由她建筑總負責兼規劃設計的工程項目除了第二重型機械廠外,還有北京二通機械廠、天津鑄造廠及廣東某石油公司等幾十個大中型廠礦的全套設計。
晚年以書畫自娛 退休后,她仍然很關心中國建筑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對中國新建筑的蓬勃發展、繁榮興旺感到無比欣喜。她多次參觀在北京舉辦的首都建筑規劃設計匯報展,了解建筑行業發展的最新動向。
在張玉泉的辛勤培育下,她的兒子費麟于1959年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女兒費琪于1960年地質大學石油系畢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張玉泉的兒女先后出國進修,她又像教育撫養子女一樣關心教育第三代的成長。歷經幾十年的風雨坎坷,老年時得以安享幸福;看到身邊的變化,感受著孫輩們的歡聲笑語,張玉泉感慨良多。在她78歲生日時,她以四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少年多坎坷,中年多折磨,還是老來好,兒孫笑語多。”
張玉泉的退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節假日期間,子女親友陪她打麻將,也是一件樂事。如有建筑、書畫展,她也頗有興致地觀賞一番。她喜歡書畫,但自己從來沒有一間獨有的書房,斗室中的書桌就是她營造精神世界的小天地,她為自己的斗室取名“聽候雨齋”,自己還寫就一幅楹聯:“老去聞風休悵惘,夜來聽雨且微吟!”并且自以“夢如”為她的書畫簽名。她自已還學會了刻石章,刻了一些閑章以自娛。受到家庭熏陶,張玉泉自小喜好古詩文,喜歡王羲之、趙孟頫的書法,練得一手好字。在工作之余,時以詩詞書畫自遣,并且數十年如一日。兒孫及親友們都認為她的詩大有白居易的通俗性,并鼓勵她將所作詩詞整理匯集,成冊出版,以贈親友。詩集取名為《傲霜集》,其意取自蘇東坡詩意。張玉泉家中有一橫幅,上面寫了該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菊綠時。”該條幅是清末大書法家寶熙所寫。《傲霜集》一書分為“詩詞篇”與“書畫篇”兩部分,并配有照片,雪泥鴻爪之中,記錄了她九十載春秋的酸甜苦辣。張玉泉曾將所編詩集贈送給張镈、唐璞等老友,他們收到后紛紛來信表示祝賀。
2004年3月22日上午10點50分,中國第一代女建筑師張玉泉在北京寓所安然離世,享年92歲。根據張玉泉的遺愿,張玉泉的骨灰盒與費康合葬在八寶山人民公墓,做到了“從此靈安八寶山,地久天長共穴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