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故鄉,鄉愁已遠

2024-10-14 08:29:22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摘要]故鄉,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對于很多人來說,故鄉是童年的記憶、親人的所在、文化的源頭;無論身處何地,故鄉始終是人們心靈的港灣和精神上的寄托。...

  □ 郝卡厚

  故鄉,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對于很多人來說,故鄉是童年的記憶、親人的所在、文化的源頭;無論身處何地,故鄉始終是人們心靈的港灣和精神上的寄托。

  前不久,我又一次踏上了魂牽夢繞的故鄉土地。然而,這一次的回鄉,讓我的靈魂再次受到深深一擊。

  下了車,映入眼簾的是搖搖欲墜的大門;一線六孔石窯,面子仍然條紋清晰,但門窗已經千瘡百孔;透過破爛的窗戶,窯頂成片成片脫落,泥渣掉落滿地;窯內唯一的一件躺柜上面,鋪了厚厚一層泥土;偌大的石板院子,荒草以頑強的意志,從石板縫中冒了出來;下院一塊原本可種蔬菜的土地,雜草密密麻麻,隨風搖曳,不時發出沙沙的聲響。

  曾經方圓百里無人不曉的“財主人家”大院,就這樣留在了我兒時的記憶里,逐漸在我的眼前消逝……

  這些年,我的老家,包括其他村莊,都掀起一股翻修老宅或新建房屋之風。有錢的人家,擲金數十萬甚至百萬千萬,在農村大修特建豪宅,青磚灰瓦、雕梁畫柱,四合院、小洋樓,應有盡有。翻修老房子、老窯洞的也不在少數。然而,整飾得再好,利用價值又有多大呢?除了一年中幾次重要的祭日要回去上墳祭祀先人,偶爾住一下,或者每年相邀親朋回去吃喝兩頓外,更多時候處于“鐵將軍把門”的狀態。

  說心里話,看著破破爛爛的老宅,我也想拿出點錢來翻修一下老屋,不求多么豪華氣派,至少給父輩有個交代,因為畢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家業。每想到此,一股愧疚之感就會涌上心頭。

  那天,我坐在圪楞旁的一塊石頭上,凝視曾經伴我七年讀書生活的學校——中墕中學。三排明墩石窯雖顯破舊卻依然昂首挺立,學校操場平整如初,只是在一個角落多了一盤碾子。其中,最上面一排窯洞,已被改造成村委會辦公用房,并在對面新建了一排平房作為伙房餐廳,也是村里過紅白事的場所。

  點燃一支香煙,煙霧裊裊升起,記憶的閘門被猛然打開,將我拉回到快樂無憂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我的家鄉與眾多陜北村落一樣,淹沒在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中。從最上頭的我們家至最底溝,一字排開,星星落落的清一色窯洞小山村。那個時候,全村20多戶約150多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村里設有公社、中學、供銷社,我家窯洞多、院子大,公社當時就借用我家的五孔窯洞,只留一孔供我們居住,三間西廂房公社也占用了。學校是七年制,小學、初中均有招生。周圍十里八鄉的娃娃都來我們村上學,近點的跑校念書,十多公里之外的就住校。每天早晨,各個班級都到操場上組織上操,幾百名學生甚是壯觀。上課鈴一響,朗朗讀書聲幾乎傳遍整個村子,坐在家里也能聽見。課間休息,打籃球的、水泥桌臺上打乒乓球的、踢鍵子的、扛角的、嬉戲玩耍的,好不熱鬧。

  放假或周天不上學的時候,小伙伴們三五相約,或十多人一組,上坡下坬挽羊草、割豬草,挖野菜、掏苦菜;或帶著三五只狗攆兔子、逮山雞;或翻山越嶺跑到臨村,偷摘杏子、桃子,甚至悄悄摸進菜園子采瓜摘豆,來個“一網打盡”。

  探路踩點的、站崗放哨的、深入腹地“下手”的,雖分工明確,但常有馬失前蹄、“不走運”的時候,被“打劫”的人家告到父母那里,后果就是被罵被打。

  離村子兩三公里,南北各有一條小河潺潺流過,一條是河老廟溝,另外一條是許家坪溝。那時,小河水量大,河面差不多幾十米寬,旺季河水基本滿河床流淌,即使干旱,河水也從未斷流過。河上還有一座小橋,以備行人和車馬通過。

  炎炎夏日,小伙伴一起下河耍水、摸魚;寒冬臘月,河水封凍,三四十米寬的冰面順河床伸展開來,晶瑩剔透、潔白無瑕、巍巍壯觀。大伙幾乎每天相約到此,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冰車、打嚓嚓、拋硬幣,逐個項目地角逐比試。摔倒了爬起來,即使臉凍成紅蘋果、雙手滿是凍瘡,都不管不顧,只要玩得痛快過癮就好。

  十三四歲,正是上學的好時光,初中畢業的我卻失學了。書念不成了,雖千般無奈、萬般不甘,但總不能待在家里吃閑飯吧。開春后,隊長就指派我給生產隊放牲口,一個老漢、一個小女子加我一個小少年。每天,牛耕完地回來,我們就把十多頭牛、驢、馬等,一鞭子趕到水草豐茂的溝渠河道,任由它們吃青草、飲河水。我們的任務就是不讓牲口亂跑,更不能啃吃地里的莊稼,太陽西斜時,再把牲口趕回來。往返路上,馬兒或牛兒就成了我和那個小女子的“坐騎”。每天掙七個工分,覺得悠哉樂哉。

  為了和大人一樣能每天掙十個工分,放了一年牲口后,我死纏爛打隊長,也要趕牛耕地。之后,趕牛耕地、鋤地、抓糞、打場、背背子等農活,我無不參與勞作,直至報名參軍。

  “春夏秋冬忙到頭,一年四季沒飽飯。”在黃土地上摸爬滾打了兩年多,當一個農民的那種苦累和心酸,深深地印刻在少年的心中,恐怕今生都難以忘懷了。

  說實話,那個時候家鄉的確很苦,老鄉們一年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頂烈日、斗風沙、戰嚴寒,常年累月在地里勞作,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讓全家人填飽肚子,窩窩頭、稀飯、拌湯,成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雷打不動的“桌上客”,偶爾吃一頓大米白面,竟成為一種奢侈。

  農村的生活條件雖苦之又苦,但人間煙火味卻濃濃的:雞叫、狗咬、羊咩;做飯時分,小山村炊煙裊裊;農閑時候、夜幕降臨,鄉親們這家門進那家門出地串門兒,家長里短、天文地理,無所不談;走到村里最高處廟梁俯視,星星點點的煤油燈火苗,在一孔孔窯洞窗戶里閃現……

  一壟壟蔥蔥的田、一道道蜿蜒的路、一條條清清的河、一群群山野的牛羊……便成了故鄉永遠趕不走、抹不去、忘不掉的鄉愁鄉音。

  臨近年關,老鄉們都開始備辦年茶飯,生豆芽、做豆腐、搟豆面、蒸饃饃、漏粉條、淘軟米、宰豬殺羊,忙得不亦樂乎。

  大年三十早上,家家戶戶炸油糕、做粉湯,香味兒在全村彌漫開來,久久不散。熱騰騰、香噴噴的油糕和粉湯吃了,婆姨們消肉切肉,做粉雞、炸丸子,男人們則清掃院落,擔滿水甕,給窗戶貼上窗花,給土神爺、躺豎柜、平板車、石磨、牛羊豬圈等貼上內容貼切的小貼貼,窯門和大門處,必須是紅彤彤的對聯。年夜飯后,各家各戶都要壘火塔,左鄰右舍還要挨家挨戶走一遍,看誰家的火塔子壘得好、燒得旺。小孩子們圍著火塔追逐打鬧,叫喊聲歡笑聲不絕于耳。爆竹聲此起彼伏,響徹荒野,越燒越旺的無數個火塔,將小山村照得透亮。

  日歷翻到如今。不僅僅是我家的窯洞稀爛,村子里多數人家也沒整修房屋,一眼望去,都是斷壁殘垣和瘋長的雜草,原本上百人的村莊,如今堅守在村里的人屈指可數,且全都是老弱病殘。土地荒蕪,牧歌消失;兒時的鄉間小路荒草萋萋,清澈的小河干涸無影;農家的屋檐下,再也不見燕語呢喃,夜晚的小山村,空曠寂寥,再也聽不見雞鳴狗吠……

  陜北,乃至全國的好多自然村落是否與我的故鄉一樣,正在逐漸變成“空殼村”?

  鄉愁是樹之根、水之源,鄉愁是村頭那一株株榆錢花盛開的百年老榆樹,鄉愁是村底那灣從石縫中流淌,四季常流、清澈如鏡的水井,鄉愁是今生割舍不斷、不能忘卻的鄉音、鄉曲……

  “記得住鄉愁”,領袖深謀遠慮;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什么、著力點在哪里,值得深思。試想,路通了、水有了、燈亮了,可連最基本、最首要的人都留不下來,又何談振興?鄉村振興之路任重道遠,且一直在路上。

  鄉愁已遠,再難覓鄉音……

編輯: 穆小蕊

相關熱詞: 故鄉 鄉愁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